要谈心得体会,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欲成名师,先为明师。”
“名师”的成长轨迹应当是先“明”而后“名”。欲成“名师”,必须先做“明”师,即“明白”之师、“明辨”之师、“明天”之师。
“明白”就是通晓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科知识技能,明确学科特点及学生特点;“明辨”就是明辨是非真伪,不迷信权威,在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消化吸收百家之长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独特的理念;“明天”就是要有前瞻的视野,能够带领学生走向未来。
成为“明白”之师相对容易,要成为“明辨”之师,不盲目跟风人云亦云,需要的则不仅仅是智慧和勇气,更需要教育情怀甚至职业信仰;要成为“明天”之师,则需要有广阔的视野,敏锐的预见性和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从“明师”到“名师”,至少需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撑:知识与阅历互补,智慧与情怀合一,实践与反思并举,头脑与心肠兼具。同时还需:1.一名师招牌的带领和自身的丰厚积淀,不懈的努力。2.机缘的巧合和舞台。3.一举成名的机遇。(对普通教师而言基本是零,也不排除例外。)
整体把握语文学习,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感知式语文 李卫东
语文素养=课内语文学习十课外言语生活。
思考:1.技艺和理解,哪个是亮点?
2.会读整本书的标志是什么?共读《俗世奇人》整体感知图片(共性奇,教什么?)探寻结构规律发现(为什么?怎么教?)回到书序(怎样读书从序入手,到目录整书。讲技巧和策略)
3.如何通过朗读来感受知识?(词语结构类型,句子的顺序,句子的关系等丿
4.如何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再回到课内、生活?真正做到语文即生活?
5.如何实现从看词学词_看句学句_看段学段_看篇学篇的阶段性变化?把握不同年级段的不同重点?
李老师以一节朱自清《春》为例,来解析七年级该如何设计语文课,是重做题技巧方法?还是重能力提升?说实在话:李老师举的反例自己边用过,就是整节以句子的读、析、用为训练点,突出句子品析学用的中考考点。《春》也设计过朗读指导课,以感知段落、篇章结构为重点;还设计过写作训练课,以“五觉写景”为重点。我以为课的设计应考虑设计者自身侧重的课型:是突出语言学用,还是突出朗读指导,写作训练?根据课型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思路,要突出一两个点,这一两个点要根据单元目标和安排而定,考虑单元的整体。
《春》这一课,自己设计了很多个设计?但从没有考虑过背景,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经济开始恢复发展,(为以后抗日战争奠定经济基础),这里的春不仅是个季节,更是时代发展的旋律。这样“春天的脚步近了、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春天像刚刚落地娃娃……领着我们上前去”等深意就不言而喻了)再看结尾三个经典比喻句,在篇中的作用就不再仅是新、美、力三个字了。
语文老师得用生命去备课,用一生去备课,先备整体,再备局部,从类入手从表面入手,去探寻内部规律,而不是浮在文字表面。自己需要备的课,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