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王老师的分享:学习课标,首先要弄懂课标文本意义,即课标讲的是什么?为什么想这些?我在教学中做到了没有?如果没有做到,接下来该怎么办?似乎明白一点怎么解读课标了。感谢王老师的引领。
今天接着预习课标的评价建议。试着回答以下三个问题:课标有关评价的建议是什么?您在课堂实践中哪些方面落实了课标中的建议?还需在哪些方面努力完善?课标有关评价的建议有九条:1.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2.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3.依据课程目标要求确定评价内容与标准;4.注意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多样性;5.形成性评价要有利于监控和促进教与学的过程;6.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7.注意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8.小学的评价应以激励学生学习为主;9.合理设计和实施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这一点很重要,让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评价发现和分析学习中的问题,主动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策略。在写作课中的评价,我感觉自己还是体现了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每次写作,我都会根据写作所要关注的点设置评价标准,学生根据标准自我评价,同伴互评,然后,学生自己调整习作内容,通过评价学生明确自己的问题出现在哪里,积极更正,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很快找到更好的方法。但是其他课型上除了合作探究活动还是很少指导学生开展互评的,在今后的课堂中,我要树立设计课堂活动评价标准意识,让学生参与评价,引导他们深入学习,明白标准,自觉调整学习策略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课标要求设计评价标准和内容要依据课标所规定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及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能过分强调对知识的考查和脱离语言实际运用的倾向。读到这,我感到很惭愧,知道评价重要,知道评价形式要多样化,也一直尝试结合内容给予积极评价,却不知道评价标准是什么。读到这一章节,我才恍然大悟,课标早已给了答案。每项技能应该达到的标准应该考虑到评价标准中去。以后再评价的时候就会引导学生按标准要求去读,去写,去听,去说。
终结性评价一般有学校来做,为了让学生最后有一个更好的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倒需要多关注,按照课程标准分级目标设计评价标准和内容。自我评价方面,我引导学生做的较少,同伴评价、家长评价有过尝试,我们班的同伴评价还比较客观,也起到帮助同学学习的目的。形式上不太丰富,多以互背、互改、互默、互助、合作对话的形式开展。以后一定要考虑评价标准的清晰设置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读到“评价要服务教学、反馈教学、促进教学。平时的教学要避免为考而教、不考不教、以考代教的倾向,特别是要避免采用题海战术干扰正常教学的做法。”我想起了另外一种思想:考教评学一制。以前很关注教评学一致,后来听到考教评学一致觉得挺有道理。现在看来,考试不能统领教评学,应该关注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而且,通过今天的学习,评也不之前所理解的评。以后的评要在具体的内容和标准上多学习,多实践。
今天的预习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