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插嘴一句,有没有觉得,通过讨论,突然发现了自己潜意识中惠存的知识点?
对于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这个问题,我一直不太明白。只知道学习肯定是有用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家更提倡实践。
实践也是学习,是学习的唯一来源,读书作为间接经验,本质也是实践,最终也应该回归实践。
问题就在于,我喜爱看的书,似乎大都落入了与实践无功的下场。所以大家说我只重精神,不重物质,却不考虑没有物质何谈精神。
社会人士们也读书。有次我在西西弗,着重留意了每个领域的书籍,都有些什么特征的读者。上了年纪的大爷在国学经典面前驻足,看起来二三十的事业人士,喜欢留在心理学和成功励志、赚钱经商区。
这些书我们一般不会觉得它无用,相反它是和我们物质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从这点看,导致朋友认为我不切实际的,不是读书,是在物质生活没有经营的好的情况下显示出对读书更大的热度,和我读书的类型与现实功利相距甚远。
我读书的目的既明确又模糊,就是想活明白。
但这又带来一个疑问,通过间接经验,真的能看明白吗,还是直接实践,实践了,感受到了慢慢就明白。
中庸之道的标准答案大家都会写,理论结合实践,但实际中仍然对以上问题充满疑惑。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是否具有同一性。打出这句话,答案明显,肯定是有的。
然后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互相的优缺点进行一个区别分析。我的能力好像没法弄的太清楚。但可以肯定,间接经验能让人在短时间获取多个事件的知识,但对于单个事件全面的感受不及直接经验。
这样说来,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识,就去实践哪方面的事,看哪方面的书,整合哪方面的理性抽象思维,不然看了一本《金刚经》,然后去实践重物质追求自我实现的事,当然会说读书无用。
我说我想要知道,想要明白,要搞清楚。
要明白什么呢?明白万物之理,以及这些规律是怎么形成的。
也就是格物致知。这个成语从高中就一直困扰着我,现在成了我这个阶段的目标。
我妈说:“知道了又能怎么样呢?”
是呀,知道了又能怎么样呢,你能改变它吗?知道了,你就发现你不能改变的东西多了去了,还不如不知道,活得简单快乐。
我从前也这样想,只因为人一旦复杂就很难变得简单,所以我决定往前走。
现在我突然有了新的念头。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知道,就说知道了也改变不了。一个人即使有博士的头衔,也不一定什么都知道。例如复旦投毒案,罪犯不懂得相处之道,情商不够,就是不知道。我们说他读书无用,不是真的无用,他学的化学,学的物理,对化学物理是有用的,但是对为人之道无用。
说到底,还是因为在某方面无知,所以在这个地方栽跟头。
而就算一个人满腹经纶,通晓道德戒律,也可能做出荒唐的事。这就是因为,看到了,不一定就学到了,虽然读书,却不一定领会了、明白了、认同了。
但是不看,就是切断了学习的来源,不实践,就是切断了间接经验的来源。
关于读书无用,我是这么回答我妈的。
第一,宋明心学创始人陆九渊有一句话,圣人是天生就懂了,君子是知道自己不懂所以求知,而大部分愚民知道自己无知也不愿意求知。
第二,《大学》一开篇就在说,格物致知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使格物致知,也只是第一步,你既未行的第一步,又怎知它达不到平天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