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做诗词鉴赏题答题时大致都为:"作者通过...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某些意象)的...(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这样的模板,做题轻松许多,教给了学生做题的思路和着手点。学生就会背下一些常用的套词,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对比、用典等。表现手法有: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感情有: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怀才不遇、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对于某些句中句子的作用还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而这多大是顶用的。但是什么都按既定的套路走,往往会使人的思想见解僵死。理解一首诗歌表达的情感并产生自己的透彻见解需要的是——作诗背景结合意象。“如此体会,则诗神诗旨,跃然纸上。”
诗歌旨在表达情感,必然,情为诗魂,物以载之,意象成为情感的直接承载。诗人往往会在诗里用环境衬托情绪,营造气氛渲染情绪(这在阅读理解的文章里也常见)。用意象营造的情景更能引人入其境。所以读懂意象是诗歌学习的第一步。
很多意象都有自己的由来典故,刘长卿《送马秀才落第归江南》:"湘竹旧斑思帝子,江蓠初绿怨骚人。"湘竹,便是取自《博物志》:“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汨挥,竹尽斑。"落第之伤有如湘妃思帝子。又如"杜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宋·陈亮《水龙吟》词:“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除去历史典故,另有一些意象如竹梅月柳,流水落花等约定俗成的意象,都有各自所对应的情感表达。
对于意象的使用,诗人亦有灵活变通,最鲜明的就是以哀写乐,以乐衬哀的手法。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四句所述情景令人生寒,五月的"雪",无"花"只有寒,"笛声"里闻折"柳",本该无边"春色"却无人看——哀。后四句却十分激昂慷慨。
前些日子考语文学科知识,有一题是洛夫的《边界望乡》,诸多意象如"杜鹃"、"白鹭"、"鹧鸪"等。我记得当时我答题的着重点便在于结合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感情。情感与意象是一体的,是理解诗歌的基础。
诗人的生平事迹和作诗背景同样显得十分基础。读懂诗作,必先了解作诗背景。遇事而生情,生情而成诗。
每个诗人不同的生平遭遇以至于写作风格自然不同,李白旷达豪放,自称"酒中仙",没有什么事是一杯酒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杯;杜甫却整日忧虑着"茅屋为秋风所破";柳永诗歌清劲奇丽,文采风流...边塞诗人、田园诗人...;豪放派、婉约派...;闺怨诗、送别诗......几千年文化,整个诗坛可谓是"触目见琳琅珠玉。"先明背景再读诗,事半功倍。
所以语文,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积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