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自己竟是个“喜新厌旧”的人,而且还差点把这合理化...
这是在写反思日记的过程中意外获得的收获,所以,今天也用反思日记的形式写写这个过程。
一、观察
从三月初开始记录反思日记,大概保持了每天上午先记录,再开始当天工作或学习的习惯,周六上午,坐在书桌前,明知应该先记录,梳理昨天的行为,但我还是收起了日记本,然后打开最近在读的一本书...
我为啥这么急切地想读书?是因为热爱吗?不不...
因为刚刚学到了此前从未了解过的读书方法,新鲜感十足,迫不及待地想去上手实践。所以,我一上午都在实践新的读书法,从这件新事物中获得了极大的愉悦...晚上十点,意识到反思日记还没写,可这时,已经记不太清楚昨天发生的事了,于是草草写了几句就结束了。
二、分析/思考
次日,当重新回想这事时,发现一个问题,我竟然总会这样“喜新厌旧”,比如,遇见一件新鲜事,就会把手边一直在做的常规事情撇一边;比如,突然了解到一本新书,可能会抛下正在读的这本...不仅如此,甚至在人际交往中,也会有这样的问题,遇到一个有趣有料的新朋友,可能会因为太痴迷于同他探讨问题,而忽略了与老朋友的必要交流...
为什么会“喜新厌旧”...虽然人们一般拿这个词会去形容另一些事,但我觉得所有的行为本质上都一样,就是在不断寻求新的刺激。这种特质多少让人不舒服,我上网搜了下,果然在一众不靠谱的分析中找到了一个靠谱的解释。这样的行为可以用一个理论来解释:边际收益递减。
什么是边际收益递减?简单地说,就是当你开始做一件事时,随着对这件事投入的增加,你所获得的满足感是递减的。比如说,一个十分饥饿的人,当他吃第一个包子时,这个包子给他带来的满足感是10分,吃第二个包子,获得的满足感是9分...吃第六个包子时,他可能快吃不下去了,所以满足感已经成0了,如果再吃第七个,可能都要吐了,这时满足感可能为负。
就拿我写反思日记来说,刚开始做这事的时候,很新鲜,它带给我的满足感也很高,可当一段时间过后,我逐渐习惯和适应它,做这件事给我带来的满足感也开始逐渐下降。与此同时,再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人会选择去做对自己收益最大的事情,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同样投入半个小时,我潜意识里会选择去做那件能带来更多满足感的新鲜事。
搞清楚问题背后的本质后,心理会有一种因明朗带来的轻松。
我接着想,“喜新厌旧”看似合理,但是否我就要默许自己这样的行为,亦或我能借助它做或者不做些什么事吗?
我发现,当我们在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时,更多的是在看当下,也就是基于短期视角做分析。从短期看,那些我们已经十分熟悉的事物,接着做下去,能给我们带来的满足感确实不如新鲜事,可是,如果用长期视角看呢?有些事情是会带来复利效应的,比如,记反思日记就是这样一件事,长期坚持下去,能提高对自我的洞察、能不断纠正自己的偏误、对于个人成长来说,会有极大帮助。未来,它给我们带来的收益实际是递增的。
三、行动
要警惕短期视角下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也要借助它做些什么。
对于每日在做的那些常规动作,比如记反思日记、运动、读书这些事,保持固定的节奏,警惕被突如其来的新鲜事扰乱,时时用长期视角提醒自己。于此同时,我是否可以去做些优化、改进,以让这些事给我带来的满足感不会总是下降...
在人际交往中,要给那些我们愿意与之建立长期关系的人必要的关照。最好的方式就是投入我们的注意力,帮助他们也去成长,让我们带给彼此的收益不会或尽可能少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另外,一定要关注自己的成长,如果我不思进取、常年如一,那么我也会成为那个被“喜新厌旧”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