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知识改变命运,其实这句话只说了一半,并没有说完,“知识内化于心成为习惯,外显于形成为能力,内外兼修必能改变命运。”很多人渴望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弯道超车,但是很多人放弃了,默认了自己既定的命运。
我想到了一句话:“天意如此,我宁可知!”很多人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既定的命运,只有放弃的改变!”书不是读了就一定会有收获,而是要掌握一定技巧,把读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为我所用才能受益无穷。
在奥野宣之所著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就提到了如何用一元化笔记读书法来实现从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到索引以备重读这五个步骤,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有目的性的购书,让图书从一开始就充满主动性;用笔记本管理读书生活,养成随时记录心得体会的习惯;学会摘抄,让原书的精髓与自身思维的火花交相辉映;完善整理归档工作,作好笔记需要反复重读才能凸显其价值。
奥野宣之,新闻学专业毕业,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用笔记管理生活,用笔记和书籍对话,改变了很多人读书的习惯。
在开始之前,请大家先问自己以下的问题,如果很多你答不出来,那么相信为阅读完《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后,你会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
说出你读过的一本书的名字,然后回答: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你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这本是对你有什么影响?它的优点又在哪里?
怎么样?说出书的名字很容易,但是要回答其他的问题就没有那么容易了。那么现在咱们就开始吧,做好一本笔记,牢记每本书的精华。
一、明确读书目的,阅读提速增效
不要相信我的记忆,人的天性就是遗忘,如果不利用工具去辅助记忆,如果不反复阅读,就不能达到“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目的。
读书需要有目的性,我们阅读的目的就是获取知识,进而实现快速成长。所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也可以用在读书上,每读一本书就是一次不同的人生经历,至于能不能得到人生智慧和启迪,就要看是否具备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的能力,其要诀就在于:读书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二、读书过程结构化,工作过程标准化
将读书的过程结构化,这种提法类似于工作过程标准化,可以最大限度提高阅读的效率和接受的程度。读书的过程可以用十个字来概括:“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
选书:需求牵引,扪心自问
不要被广告和书评所迷惑,搞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根据需求写出自己的购书清单。如我对于秦汉的历史感兴趣,想做深入的了解,那么购书清单里就要添加“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购书:试读体验,纸质电子
按照购书清单指名购书,可以去书店看一下书的内容,让后决定需不需要买。也可以通过该书的电子版试读一下,然后做出决定。如果决定购买,我会把它添加到京东的关注里,关注价格动态,价位合适便购入。
想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我会买纸质书,对于有对应电子版的也会同时购入电子书。对于一些致用类的图书,我会购入电子版,便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
读书&记录:边读边记,内化于心
奥野宣之在这里提到:先不要想着记笔记,要先把书读完。我并不赞同这一观点,读书和记录可以同时进行。
边读边记,把原书的精华和自己的感悟记下来,思考的火花转瞬即逝,需要随时随地捕获。记录的内容可以是精华,是自己的疑惑,自己的分析和实际的结合运用情况。
活用:有用无用,活用为本
按照我们工作的需要,学习的需要和兴趣来做相关的输出。这一步如果不做的话,前面的一切努力都将半途而废,学而不用则无用,读书无用论的盛行原因就在于此。
对于我而言,活用的方式为:在问答平台上,用读书获取的知识来解答问题;撰写读书的心得体会,并发布在自媒体平台上;在生活和工作中,运用读书获取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评估对自己是否有效。
三、我们需要一点技巧
技巧可以让我们在枯燥乏味中获得乐趣,保持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对于读书这件事也是如此,掌握一些技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随手可及,书不离手
所谓随手可及,就是要把书放在自己能随时拿到的地方。对于很厚的大部头作品,也可以通过电子书的方式携带在身边,无论是利用电子阅读器还是智能手机,都可以随时随地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并获得收获。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所谓由浅入深,就是要循序渐进,不要一上来就啃硬骨头。要从入门的书开始,对于涉足一个全新领域来讲,这点尤为重要。它可以有效的拉进你和书籍之间的距离,让你选择继续探索而不是半路放弃。
摘抄评论,交叉进行
摘抄原文与自己的评价和感受交替进行,这样可以加深对于书中观点的记忆理解,同时也可以让自己的原创思考遍地开花,奥野宣之把这种方法称之为“葱鲔火锅法”。
四、做好一本笔记,牢记每本书的精华
我们的记忆并不可靠,我们需要用工具来辅助我们记忆,做好读书笔记,牢记每一本书的精华,将读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让读完每一本书都有扎实的收获。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