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去青岛有很多意外发生,整个过程欣喜又波折,还好,平安来去。很多赫赫有名耳熟能详的地标建筑和景点我不想赘述,今天就想回味一下我的意外收获。
我是从机场的郊区一点一点的往市区中心靠近的,每天走一条线换一个住处。良友书坊是我去的第三天住在车站附近的时候偶然发现的。那天结束的比较早,大概五点钟我就回来了,因为不想在酒店看海景就拉着老板娘闲聊。中途我说想买一本书不知道附近有没有可逛的地方,那个老板娘极其热心的推荐有啊,良友很不错,你肯定喜欢。我顿时眼睛就亮了。
得到老板娘的指引我就出发了。沿着车站左拐的方向一直直走,穿过四条街之后右拐第一个路口就是邮电街博物馆,不知道是不是我去的晚了,博物馆已经关门了。站在外面可惜了一会,还好它的隔壁就是良友书坊。你说远吗,远是真的远,我一路走一路查看路线,你说好找吗,是真的好找,青岛不仅东南西北有标识,它连门牌号都清楚分隔。这对于方向感一般的我来说真是天助我也。你看,结果我顺利到达,撒花。
它的外观看起来还是以前老建筑的风格,斑驳厚重。一走进就是一种民国海派的韵味。其实良友的重心是专注于青岛本土文学文献及青岛当代艺术史的梳理和展示,所以它不单纯的是一个书坊。在正对着大门口的就是一个咖啡区,我是不喝咖啡的人,原因很直白,重度失眠患者。但是我还是非常喜欢空气里弥漫着醇厚的咖啡香,氤氲开来不自觉的有一点儿沉醉。我去的时候里面有两个工作人员,一男一女,女孩儿一直在埋头工作,我看不清就没有打扰。而男孩儿戴着一副眼镜,穿着白衬衫和围裙,麻利儿的收拾东西归置物品,干干净净的样子和整个的环境相得益彰。从我进门他对我点头示意虽然没有说一句话,可是那种周到和礼貌已然让我放松下来。
其实我最想介绍的就是它的空间格局。书坊融合了花店、咖啡店、礼品店、展览店这不稀奇,它的座位空间都是精心设计的,被隔开的每个单独的空间也被精心布置。中间的长桌,角落的卡座,凳子,靠枕,摆饰,挂件都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可以选择不同的地方,看看书,低声聊聊体会心情,是再适合不过的地方了。
从门口说起,它的左手边就是一个架子,上面有信纸,书签,笔筒,礼品,卡片留言簿等等,还有一些提醒的小标语。紧接着就是吧台咖啡区,还有点心。有一个细节让我非常惊喜,这里的插花都是真的,有的有些风干了,可是仍旧留有淡淡的香,斑斓的颜色的确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来书坊嘛,最主要当然是看书啦。里面高高矮矮的书架把书分为两种类型,或者说有三种类型吧:第一类,你能想到的看过的各类书店都应该有的书;第二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海派《良友》的书籍,刊物,海报,有些是真的古旧,从当时保留下来的,所以不敢使劲儿,怕稍有不慎有所损坏,而有的是现在再版,故意做旧,意欲保留原味;第三类:珍藏下来或者重新排版的其他名家近现代的书、报。比如《新青年》《闲话》,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等。
展区这一部分也是书坊的特色,是为了通过展览更好地诠释“文化”。里面主要是近现代的书画展览,也有其他方面的展览比如青岛本土作家的文学作品集锦。还有一小块儿展示的是以前的胶卷照片洗出来的老照片。不怕暴露年龄,我家也有那一种。曝光的底片隐隐约约还能看到人物的轮廓,那是一种纪念一种回望。头顶的云朵吊灯,橱窗的旧相片,转角的绿植,在这个不大的空间廊道里走一走,我感觉到这就是文化,不需要定义,不需要解释,直接身临其中触手可及。
我在书架旁的高凳上坐了好一会儿,在书架上拿一本书,顺势坐下来,“面书而读”,很不错的感觉。这其间没有人问询没有人打扰,自在悠闲。我把架子上一些倒下来和歪放的书摆回原处。那天读了《闲话》系列的几本,几篇文章,几个个性的作者,深深的吸引了我,像这样的东西带来的感受,在别处是没有体验过的。
我在里面总共呆了几个小时而已,那几个小时一扫我连日来的疲惫和沮丧,我的影子在橙黄的灯光下衣袂飘飘。这里像一台时光机,带我穿越回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式的唱片里播放着黑胶碟片特有的风情,复古典雅的老上海腔调,即刻带来身心的沉淀和宁静。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跟穿着旗袍拍着轻扇的上海女子颔首细语。
我最后出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个牛皮纸袋,用一个红色的封缄包裹的整整齐齐,服务员双手呈上亲手交于我。里面的书我现在还不想打开来看,我等待一个合适的心情。也许是晨奉的黎明,也许是慵懒的午后,又也许是静谧的深夜。一本书,一杯茶,一段时光,遇见美好。
(2017.06.27 虞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