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喜欢逛简书,看别人的不收费作品。
在简书上,我喜欢的内容有散文、诗、画以及制作美食的图文,这四样只要点开看了具体内容,我都会顺手点个赞。
偶尔也看看其他内容,除了特别不合口味的,只要点开看了,一般也会点个赞。
还有和我互粉的以及我单方面关注的朋友们,每隔几天,我会挨个看看他们的更新,阅读点赞。
我偏爱看美食制作的文章,尤其是家庭煮夫煮妇做日常餐的方法及体会,有时看到简单易行又让人有食欲的美食,就会照葫芦画瓢,也尝试做一做。
最近看到一些人发烙饼的文图,想起老家的糖烧饼来,口水立即溢满了口腔,“远饼解不了近馋”,就起了自己做烧饼的心。
恰好柜子里有一包快过期的面粉,于是拿出来,准备自己个儿烤几个烧饼子解馋。
看我把面粉倒进盆里,老母亲问我:“又准备蒸包子?”
我说:“烤烧饼。”
“你会烤烧饼?”老母亲表示深深的怀疑。
这也难怪她,我们是出身南方“稻产区”的农民,在老家农村平时主食是米饭,很少吃面食,我母亲除了会下“灰面疙瘩子”之外,其它面食比如蒸馒头、包包子、包饺子之类的都不会做。(“灰面疙瘩子”的做法:把小麦面搅拌成粘稠的糊状物,用小勺子一坨一坨搲到煮开的汤水里煮熟。)
以前我蒸过馒头,包过包子,包过饺子,都做得……能吃,就是味道不稳定,有时好吃,有时不如超市里卖的成品。但是从未烤过烧饼。
“发好面了,放在烤箱里烤就行了。”我解答老母亲的疑问,自信心满满的,仿佛掌握了正宗的烤烧饼技法。
其实我是第一次做烧饼,压根儿不知道具体流程。我上网查了一下,没有找到家乡烧饼的家常做法,便大致浏览学习了一下类似的饼的做法,即着手进入了“实操”。
我本来平时做饭烧菜就很随心所欲,现在在没有指引的情况下,也正好“即兴发挥”了。
根据烧饼的口感,肯定是要发面的,因此,不管好歹,把面倒进一个不大不小的不锈钢盆子里,加盐加糖加酵母,加水搅拌,揉面成团,静置发酵。
“要发多久?”母亲看我把湿布盖在盆子上,又问,大概她老人家也对家乡的糖烧饼有些期待吧。
“我也不知道,就看着办。万一发过头了,就做发糕吧。”我说。
其实我也不知道做发糕的面团要发成什么样子,只是想:只要面不坏,蒸出来烤出来总是能吃的,能吃就行。
发了半天的面团膨胀至以前的两三倍大小了,我揉搓面团,把它分成几个烧饼剂子,擀薄,开始往里面包糖,由于家里没有红糖,就用白糖代替了。
“(糖)不要包多了,咬的时候流的到处都是。”母亲说。
母亲的话让我有已经吃到家乡糖烧饼的感觉了。
“放得不多。”我说。我也不想那黏糊糊的糖液流到手上下巴颏儿上,况且还要减肥哩,因此,勺子抖了又抖,象征性地包了点糖进去,擀成扁圆形。
预热烤箱,180度开烤,就定半个小时吧。
半个小时后,烤箱“叮”的一声:烧饼大功告成!
戴上防护手套,从烤箱里端出烤盘来,家人一看,都不语,我不好意思地说:“这个是不是有点儿像超市里的光酥饼?”
整些“四不像”的食品,是我下厨房的常态。
好吧,不管饼的样子如何,能吃就行,我拿起一个咬了一口。
“尝尝尝尝!”我欣喜地说:“味道真的很像烧饼!就是少点焦香味,回炉再烤烤就是烧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