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古村落
周家大屋
一把锈蚀的铁锁,锁住了岁月的尘埃,却锁不住鲜活的晨光。青砖灰瓦,飞檐斗拱,不厌其烦地诉说着已经麻木的繁华镂空木雕,书房画室,在刻下岁月刀痕的同时,也刻下主人曾经的风雅。
在深深的庭院里,雕梁画栋的残片停留在岁月深处,布满包浆的拙朴和凝重,满覆时光的履痕。置身于这一隅古村之地,徜徉在幽暗并带有一点残破的院落,品读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传奇故事,或与一棵古树独语,或与一朵鲜花对话,一如走进一幅古老的水墨画,携着淡淡的古韵,看着石缝中顽生植物,嗅着潮湿的气息,似有梦回江南的味道。
半山上下分晴雨,一岭东西判楚吴
九宫山,“占地196平方公里,海拔1650米,国家级名胜风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第三大高山湖泊,落差最大的瀑布,一山藏两教的清凉圣地……”一个被冠上了国家级风景区的地方,当自然变异成人为,当风光冠名成景区,当水泥占据了山顶,人们又如何从店铺林立,游人如织的景区中,去读懂这里最原始的风景去认识这里最淳朴的原住民?
直到你冲出那人声鼎沸,直到你逃离那沿街叫卖,直到,在九宫山下,与这座有240年历史的周家大屋相遇。
初入九宫山,必将以为会被眼前的风景所引诱;以为会被神奇的自然所征服,但其实,真正打动人心的是那些充满人性与温暖的细小角落,走进九宫山,会发现,山上的生活,只是山民的一种生存手段,他们像候鸟一样在山上山下迁徙,山上辛苦三个月,其实只是为了回到山下,回到宁静的生活中。
周家大屋住着几十户人,全是周家子孙。他们与其他山民一样,靠山吃山,平时以伐卖楠竹为主要经济来源,旅游旺季就上山做点与旅游有关的小本生意。整个周家大屋,就像一个微型的村落,向外来者坦露着最为原生态的生活。
240年前,周家。
一个从江西武宁县上汤乡刘田村迁徙至湖北的大户人家。迁徙的理由,在周家第13代子孙的记忆里已经没有印象了,祖谱上只记着,最初迁徙来此后的地址为“湖北省通山县衡石镇”。 在那里,周家人从东汉末年一直住到了乾隆年间。 随后,便建造了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周家大屋。 周家大屋最初的老爷,叫周永丰。 一个在通山县富甲一方的大财主,拥有着山林、土地、以及众多的儿女。 这 座周家大屋,住着他的子子孙孙。家家相连,一个门槛跨出,就是另一户人家。周家人说,由于儿孙太多,不断分家之后,便形成了今天几十户人家的格局,具体的亲戚关系,有些已经不清楚了,但他们记住了一点,在这座老宅里,住着的,全都是周家的子孙。
而周氏先祖选择此地作为居住之所,则是看中了这里绝佳的地理位置,这里也是整个九宫山风水最好的地方。周家大屋位于九宫山东北麓的中部,如果说九宫山是一个巨人,那周家大屋的位置大约就是巨人的肚脐上。大屋背后是如巨斧劈凿悬崖绝壁,著名书法家王士杰手书的“九宫揽胜”四个大字就携刻绝壁之上。这个崖壁称“玉龙吐珠”,大屋是由山上潺潺而下一弯清澈见底的小溪环绕,名曰西港,这条河蜿蜒而来,形成弯弯曲曲九道瀑布,一线穿珠,这恰恰是风水学中的“收风得水”的布局。大屋对面是笔架山,自然文脉畅达。整体看来,周家大屋就是“围城水局,玉带缠腰”。一眼望去是满山的竹海,这样的情景,正合了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意趣。周氏先祖正是选中了这上接天、下接地的地方,上吸神仙之气息,下吮土地之膏脂,自然灵气洋溢,意相横生。
周家大屋建筑面积约4500平方米,有天井48个。大屋实际由三栋三进五开间的屋舍联体而成, 派五公三个儿子各一栋,再加上余屋,共有房间136间,派五乾隆年间开基建庄,最后形成现在的规模是清道光二十二年,专用的墙砖上刻有纪年。三栋房屋不是并列的,居中的正屋做东朝西,上屋坐南朝北,下屋坐北朝南,大屋的分派也尊卑有序,老大居中,老二居左,老三居右。三栋房屋都有巷道相通,连为一体,巷道纵横交错,初入老屋很难找到出口出来,除了楼下错综复杂,楼上也是这般唇齿相依的,关起门来就是一家人,雨雪天从巷道通到各家各屋,亦是不必穿雨鞋打雨伞。但当耳门关闭后,各房各屋又自成体系,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合中有分,分中有合的思想体系。
建筑就是一部凝固的历史。识文断字,谙熟阴阳的周氏先祖显然精心策划过老屋的选址与结构。形制上,周家大屋与福建的土楼颇为相似,但同中有异,福建土楼只对外开一扇门,而周家大屋对外则是开三道门。门内后来发展到有百余家,却是只得三道门共同出入,这样的形制在南方民居中是绝无仅有的。周家大屋俨然是一座城堡,设计者赋予它的防卫功能,与福建土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重重堡垒中,有一个号称“农家第一厨”的厨房,所谓第一就是极言其大。厨房面积60多平方米,祖孙三代一直在这个厨房里共灶生火,一堂聚餐,这是周家历经三代不变的铁律,尽管周家大屋现在分长、二、三房,后来分灶吃饭了,但每年大年初一早上,三房各家都会备酒水贡品集中到正屋大门口“出天方”,然后各家才能打开各家的大门。不管那头房,谁家有喜事忧事,邻里帮衬,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绕过一个小院,一个盆景上的一颗石头上携刻着一个大大的“和”字,周氏家训中“和兄弟、睦家族”在这里得以体现。“御外”、“和内”这大约是周家大屋更古不变的内涵。
祖祠往往是一栋房子的精华部分,周家大屋的祖祠也不例外,周氏先祖“迁江西,辛苦成家”,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人道是富不过三代,可周家大屋偏偏顺风顺水,这其中的奥秘大概可在祖祠中窥视一二。
周家大屋除了上偏堂、下偏堂,正屋的祖堂就是祖祠了,这里是敬祖宗、严家法的地方,但比别的祖祠多一个用途,那就是会宾客。精明的周氏先祖把祖祠和堂屋合二为一,更为特别的是在享堂之前,天井之后多设了两根方形柱子,结婚办喜宴的时候,柱子上还会贴上喜庆的对联。
周公之礼对于周家人来说是至高至崇的大礼,作为礼仪之邦的周氏有周家家规十八则、家训十五条。享堂供奉的祖宗神位,焚香点灯常年不灭,各家轮流值守,在古代,谁家断了香油,就得治大不敬之罪,严格的封建思想下,这是家族中第一不许容赦之罪。
在祖祠中间有一根特别的柱子,名为“勤敬柱”,周家大屋有句口头禅:“家法大于王法”。好吃懒做、偷盗赌博、轻慢长者等不好的行为,都是需要处以鞭挞、盖风斗和勤敬柱等。棒打出孝子,读书出圣贤,这是古代中国的育人理念,尽管现在我们应该重新去批判这勤敬柱,可这其中也有值得品味的凄美。
"德、萃、坤、兴",在周家祠堂的正门前,一块厚重的匾额悬挂中央。而接受这块匾额的人,据说是周家某位县长夫人。而这位县太爷,也是在周家祖谱里,官位最高的人。关于匾额的意义,现在的周家子孙已经解释不清楚了。我们只能隐约理解为,贤良淑德的女人会让一个家族兴旺。祠堂里,周家祖先牌位供奉的袅袅香火,让人有一种油然而升的威严肃穆感。 家长、家规、家法……与此有关的影像缓慢而来。周家人说,周家真正祭祀的地方是在江西的刘田村,这里只是一个祖祠,用来祭拜祖先的地方。很多年前,周家有大事发生时,周家家长和众男丁会在此商议定夺。但现在,这一切已经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即使是这样,我们仍能明显感受到那种家法森严的氛围。
周家大屋的三个门分别都有名号,分别叫“丁、财、秀”门。传说在大屋落成时,一位风水先生来贺喜,取得名。正屋的秀门出的就是读书人,财门出的就是富人,而丁门就是指人丁兴旺了。现在这三门已成为著名的景点,过往游人不得不看。中国的名号代表的就是一种追求、向往、期盼和祝愿。周家大屋的祖祖辈辈就是用这“三门”所包涵的理念来支撑、打造自己的家族文化的。
对于丁门来说,周家现在早已人丁兴旺,最多时,周家大屋里住了上百号周家子孙。丁门的寓意早已被证实。而财门,要从一把老木椅说起,这是当年周知非坐的椅子。咸丰年间的周知非是当地的大财主,周家大屋附近山林都是周家的竹林,靠山吃山的周家走的是一条加工竹子的发财之路,但发财后的周知非对家里人有着严格的要求,“不炫富、不奢靡”是他的家训。而这把椅子正是体现知非公精神的遗产。原来这把椅子椅脚是扁扁的,后来断了,知非公请木匠来修,并嘱咐将椅脚做的粗蛮些,坐得久,坐得稳。
丁门则与一间绣房联系紧密,周家大屋的绣房建造较为开放,天井旁的绣房一般门是朝过路的巷道开得,在古代来说,绣房本是隐秘之所,而这间却对着天井大开,敞开式隔扇门,直棂条窗格和花草搭配,透着浓浓的大家闺秀的韵味。这间鸽子笼似的绣房因为其特殊的通风和采光,并没有了旧时的封闭与幽暗。可见,周家的房主人还是善待女儿家的。绣房自然是需要刺绣的,周家女人都会纳鞋垫,但从来不轻易送人,因为送鞋垫是有深刻意义的。鞋垫只会送给两种人,一个是男人,表达情意。一个是女儿,表达祝福。女儿出嫁前母亲必须亲自纳一双鞋垫送给她,希望她们垫在脚下,感情能天长地久,做人能脚踏实地。只有女儿顺利出嫁,儿子顺利取到媳妇,周家才会人丁兴旺。
周家大屋之后就是龙鼻山,龙鼻山如一座宝塔办耸立在山后,上上竹木成林,山顶之上有一颗八百年的栎树,子然独立,秀于丛林,耸于云端,这颗栎树如这宝塔的塔尖,树高30余米,需3人合抱,曾遭到雷击依旧安然无恙,传说这就是周家大屋的一根“定海神针”,树被周家后人赋予了人的具象,神灵化的树不但是周家的保护神,而且还成为周氏后人的图腾。这是颗历经磨难的栎树,寓意周家人要有树般不畏艰难的精神,才会有鲜活丰富的生命。
在大屋南侧的西巷东头,有一处灵芝泉,因古代泉边的老树上长出一个脚盆大的灵芝而得名,灵芝泉终年雾气腾腾,泉水冬暖夏凉,带兰草之香,清荷之味。
水是生命之源,古时九宫山道场就以“水”治病与求雨而著名,于是水变成了圣水。东井、圣井就是求雨的,黄符井、寿井就是用来治病的,古时候凡是上山求神者,都会用竹筒带一桶水下山。以祈求平安。
灵芝泉的水颇有集九宫山水之大成的意味,它的上部有许多如同毛细血管样的山泉,集中到西港奔流而下,在灵芝泉处形成一个浅水池。周家人一生只能用两次灵芝泉的水。一次叫“洗生”,就是小孩出生后,用金盆端灵芝泉的水由洗婆洗浴,寓意洗去蒙昧,长大就聪明,二叫“洗三把”,就是人去世后,取此处泉水,用毛巾蘸水在逝者身体上擦三下,寓意洗去生前罪恶。生则死,死则生,不带一丝杂质而来,也不留半点污尘而去,周家这种传统习俗还原着“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
在周家百年传承的时间里,产生了一种特殊饮品---擂茶。“擂缽一响,黄金万两。”这是周家大屋接待贵客的最高礼仪。贵客一进门,主人便端出擂茶,请客人吃茶,并宋胜富贵吉祥的祝福。擂茶就是将花生、芝麻、糯米、黄豆等炒熟之后用擂缽研磨成碎末,喝的时候,在放上几片茶叶,或微甜,或微咸,依个人喜好,冲上滚开的热水,用盖碗闷一会儿,一杯香喷喷擂茶就扑鼻而来。花生糯米是白的,黄豆芝麻是黄的,于是,黄金白银便送到客人的面前。北方人大碗喝酒,山里人大碗吃茶,各有各的味,却又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夕阳西下,残阳透过摇晃的木窗照射进来,投射在青石板上,留下几道斑驳的光影,有种说不出的人非物非的凄凉。如今的周家大屋显得有些萧条和破败,犹如迟暮的老人。岁月的沧桑镂刻在周家大屋的血脉里,刀砍斧削般留下太多明显的印记。廊柱和天花板上还残留着焚烧和砍削的痕迹,虽说残缺不齐,仍然掩饰不了昔日的辉煌;天井的大鱼缸霸气侧漏、豪迈大方,因为风化和敲击的缘故,不少地方有些驳落,但仍以自己的厚重和坚硬向世人诉说周氏家族兴衰起落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