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很奇怪。很多概念真的很杂很乱,好像弄清了,又好像还是稀里糊涂,很多东西都有争议,大家也一直吵来吵去。例如《故乡》中的“圆规”是借喻还是借代?有种说法是第一次出现是借喻,后来直接用“圆规”来称呼杨二嫂的时候就是借代了。例如到底什么是比喻,说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性质的,那“教师像辛勤的园丁”是比喻吗?“农夫像一个威武的将军”是不是比喻呢?有的地方说是,有的地方说不是。
以前喜欢给学生区分对比和反衬的区别。后来发现,这是个玄学,而且出题人也是稀里糊涂,很多题目里直接把对比反衬混为一谈了,区分不清。
讲小说的视角的时候,讲得兴致勃勃,全知视角、限制视角、纯客观视角、内视角、外视角,而且还专门强调了第三人称不一定都是全知视角,小说内部也会有视角的变化等等,但有时候遇到的考题却把第三人称的小说全部当作全知视角。还有小说的叙事顺序,这本来感觉是很清晰易懂的。顺叙、插叙、补叙、倒叙这些叙事顺序从小学讲到高中。可是有的小说的写作方式就是很特别,它几乎都是乱序的或片段组接的或有点意识流的,绕来绕去把大家都绕糊涂了,有的时候真的是很难分辨。
越去深挖,越发现知识的庞杂,越发现自己的无知,这个时候深感自己文学理论方面知识远远不够,大学的时候又没有好好学习,接下来需要好好补补课了。深度学习,文本细读,是我接下来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