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逸飞
“走出对与错的观念,在一片田野,我将与你在那相会,生活没有对错,你无法将它红牌拿下。和解,是在心里留一个位置,你容得下生活,生活就容得下你。”这是胡赛尼在《群山回唱》中引用的一首十三世纪诗人的诗。
《群山回唱》是断断续续看完的,在伊朗出差期间,去杭州出差的飞机上,回到海口的办公室都有断断续续在看。因为断断续续地看,加之《群山回唱》这本书本身的故事脉络就非常庞大,人物关系特别复杂,每一篇章都是一个新的主人公,每一篇章所讲述的都是不同的故事,所以整本书看完后,有一种晕乎乎的感觉。
虽然晕,但整本书的故事感还是那么的强烈,不是故事叙述的感人程度,而是故事中人物特征的突出感,无论好的或者坏的,胡赛尼都把人物特征一览无余的展现出来,残忍与善良,光明与黑暗,一体两面,新月抱着自己的魅影,又充盈又饱满,把人性的复杂、善良、自私都暴露在了读者的眼前。这种赤裸裸的展示,对于读者而言本身就是一种心灵上的震撼和洗礼。
《群山回唱》讲述了兄妹之间相濡以沫的感情,姐妹之间相互帮助又相互较劲的矛盾,主仆之间逐渐产生的依赖,养母女之间接近亲情又暗存芥蒂的复杂,追求自由的儿子和强势母亲的角力。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战乱中的阿富汗,但是作者并没有渲染战争的悲哀,而是从一个个的故事中可以隐约感受到饱受战乱民族的无奈。
《群山回唱》故事的主线讲到一对兄妹因为贫穷和战争,铸成了六十年的悲欢离合。围绕着他们的父母、兄妹,甚至表亲和继母,如何去爱,又被伤害,相互伤害,彼此牺牲。小说的官方页面上介绍说:它探索了流亡,自我的牺牲,以及复杂的家族关系。
胡塞尼以帕丽一家三代人的悲欢离合为线索,展开了跨越时空的巨幅的拼图,每一个人物都是一片碎片,要亲自填补到属于自己的空缺里,才会成为生命的完整。那些迷离在记忆里的情节,从别人的嘴里还原你看不清的另一面。小说中的那些人,在地域、战争、生死、别离、承诺和谎言里穿行,最终盘扣在一起。
其实人生本就是个闭环,从生到死,从无到有再到无,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遭遇有何种境遇,想想故乡的风筝、山羊还有群山,他们都在为你歌唱。不管你过得美不美,生活是不是圆满,生活都有它本来的样子。
“群山回唱”,这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词,就是延绵生命之旅的隐喻,人生也就像那些蜿蜒的山路:一步一景万物生,一得一失竟相似。当我们在山间高喊时,隔一会又会听到了山谷的回音,生命就是失而复得用爱归音的过程。
书中描述的人物多半都有复杂的展现,时而善良,时而自私自利,我们很难用好与坏定义一个人,一个善良的人也会做出一些疯狂甚至恶毒的事情,一段关系中的人彼此都想用自己的方式来经营这段关系,结果却用尽全力,两败俱伤。
人生本就很多无奈,左右为难,难以取舍,彼此相爱又彼此伤害,相爱同时相杀,或者说因为爱着所以才会受伤害,或许这就是人生本该有的模样。
我们也许都曾孤身一人,迷失在连绵的群山当中,但只要呐喊出声,群山间的回音会回应我们连绵不绝,会填平我们的不安和忧惧,指引我们找到回家的路,所以应该不会孤单,不再孤单。
当阿卜杜拉和帕丽时隔五十八年后的重逢,一个记忆逐渐流失,一个记忆早被剥夺,那么重逢对于他们来说到底是什么呢?是有一种让人破涕为笑的冲动?还是有一种让人心儿倍感凄凉的落寞?有的时候,总觉得这样哭着又笑起来的力量,便是那些人生不圆满的故事之间彼此相照的共鸣吧!
胡赛尼在《追风筝的人》当中写到:“为你,千千万万遍。”那是对自身命运的救赎,那同样是不圆满的人生,不圆满的际遇,没有妥协更没有放弃。还记得在《灿烂千阳》中,主人公说:“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那是对自己命运的抗争,没有妥协也没有放弃,但这一次,在《群山回唱》中作者却写到了对命运的妥协,这种妥协是基于一种太过不圆满的人生境遇,但这种妥协似乎又合情合理。因此妥协之后,展现出来的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一种让人不会时常带来怨言的生活状态。其实,生活本身就不是由诸多困难组成的,我们抗争我们挣扎,但我们也要学会去接受这种不完美,就像装修房子一样,再用尽心力的装修,也终究会留有遗憾。
学会接受人性的复杂,善良的也是自私的,相爱也会相杀。
学会接受人生的不完美,因为世间本就不存在完美。
但无论人性多么复杂,生活有多不如意,我们都不能放弃抗争和努力。《群山回唱》最终留给我们的是:光明、温暖和希望。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