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刷到一个关于“女孩子长大了有没有家”这个话题的视频,看完之后,很难不引起共鸣。视频里的情节是这样的:
女生终于攒够房子首付,签合同时朋友问她:“干嘛非要自己买房?多累啊。”
她笑了笑,想起不久前和未婚夫的一次吵架。
因为未婚夫每晚不回家,女生就责怪他:“每天晚上不回家,你要是不愿回这个家,你就滚。”,没想到未婚夫回怼说:“要滚也是你滚,这是我家。”
听了这话,女生心头像中了箭一样刺痛,惊愕之下,深夜拉着行李走回娘家,回去之后却发现到自己的房间堆满了侄子的玩具。
当她问妈妈今晚她住哪儿时,妈妈说:“你就在沙发上凑合一晚吧。”女生这才明白,尽管外面灯火万家,却没有一盏为自己而亮。
女生想得出神,朋友在她面前晃了晃手,她才回过神来,说出了自己拼尽全力也要买房的原因:“因为,女孩子长大了,是没有家的。”
短短一句话,击中多少姑娘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尽管自己内心多么不想承认这个荒谬的笑话,但又无法否认这种莫名的事实。
想到这里,突然惆怅起来。
2
过年那几天,天气很好,坐在门前和老妈晒起太阳聊了会儿天。
作为母亲,看到我的同学一个个结了婚,她当然也希望我能快点找个男朋友,我说不着急,若是弟弟先找到了合适的,可以让弟弟先结。
她说:“你是姐姐,当然得你先结。以后你弟弟结婚了,你再住在家里,旁人会说闲话的。”
原本以为结不结婚只是个人选择,最后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却因为长大之后依旧住在那里而成了别人的话柄。
尽管说父母在的地方曾是生你养你的家,但女儿出嫁后,就成了娘家的客人、婆家的外人,她早就没有了自己的家,所以就算再深的爱也抵挡不了世俗的偏见。
那一刻,我多希望自己没有读懂那句话的含义。
3
网上流传着一段话:
“7岁以前家是全部,7-12岁家是晚上,13-18岁家是周末,18-22岁家是寒暑假,23以后家是春节”。
毕业之后也慢慢意识到,自己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工作因素不得不把出租屋和公司当成了生活的全部,所谓的家也成了一年回去一次的地方。
正是因为这样,越来越多姑娘为了能让自己有进可攻退可守的余地和遇事不必委屈求全的勇气,渐渐把这句话当成了自己不断为房子奋斗的动力。
有个大我一届的师姐,毕业之后背井离乡只身在国外打拼,两年内在老家买了一套房之后,又在一个沿海城市买了另一套,她说,希望老了以后能有个地方养老。
一个女孩子能有多强大,还不是偏见逼得她不得不这样做,因为这个世界,并不曾因为她是女孩子,就让她少走了某些弯路。
长大的女孩子可以没有家,她们不能拒绝长大,但可以努力给自己一个家。
4
女孩子,多读些书、多学点技能、多些存款,这样就算将来发生什么,也不用为与日俱增的年龄焦虑,也敢于在不被爱时选择离开。
杨澜老师说过:
“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不过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
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所以,女孩子,跑起来,当你一直在路上,有没有家都没有关系了。
以上,晚安。
本文作者:卡罗儿,90后英语教师。写温柔的文字,在岁月里成长。
公众号:【卡罗的小屋】,所有文章均首发于公众号,欢迎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