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先生,查良镛是也。查良镛者,金庸是也。
嘿嘿,装不下去了!还是回归本性吧。
查先生,也就是金庸先生是我追的第一颗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很多个炎炎夏日,都是金庸先生的文字陪伴我度过的。
那时我心中的金庸先生时而玉树临风潇洒飘逸,时而武功盖世救民于水火,时而又嬉笑怒骂指点江山,是个100分的完美大叔。以至于大学时代另一个金庸迷拿着一张金庸先生的照片给我看时,我竟然非常生气地撕掉照片:这一脸平庸的模样怎能撑的起“武侠泰斗”的名称?又怎么能配得上香港“四大才子”的名号呢?
我觉得她是随便哪一张照片糊弄我的,我不信。
可是事实就是事实。
终于明白“人不可貌相,金庸之才不可斗量”的道理。那张平庸的脸终究敌不过排山倒海的才,对金庸先生的仰慕是深到骨子里的。有时暗想,金老先生定有一支点墨成金的神笔,写作前一定精通或者至少了解一些武林秘籍,坐在文案前定然构思谋篇,胸有成竹,提起笔来当文思泉涌,一气呵成。
有一次,查百度,看到一段文字,差点惊掉我的眼镜,金庸先生的第一篇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竟然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逼动笔的。
据说金庸当天本来都下班回家了,临时接到上司通知要替人填坑(就是替当时炙手可热的梁羽生),一开始他是不愿意的,因为在那一天之前,“我从来没写过武侠小说啊,甚至任何小说也没有写过”。
可上司不管那么多,说你必须交出稿子来,不然报纸就开天窗了。
被逼无奈的金庸把心一横,豁出去了。可是,他连小说的名字叫什么都不知道。
于是一个电话打到报馆,说小说名叫《书剑恩仇录》。至于故事和人物呢?什么也没有。(上述内容摘自百度)
咬着笔杆子的金庸望着那个坐在他旁边等着拿稿子回去的上了年纪的工友,索性就照着这个工友的样貌描写一个老头子在塞外古道上大发感慨,这个开头下面接什么全成,反正总算把那位工友请出了家门。
没想到吧,金庸的武侠人物中的第一个形象的原型竟然是身旁的一个老工友,而且是在毫无准备之下仓促诞生的!
这多少抹去了金老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光环,似乎他更亲民了一些,似乎这样的文学泰斗武学泰斗也有如我们一介平民面对写作的无奈,似乎那张平庸的脸瞬间变得可爱了许多。
金庸的第一篇武侠小说在香港的《新民报》连载了一个月,没有引起任何轰动,彼时,梁羽生完全盖过了他的名气。但是一个月之后却渐入佳境,约稿纷至沓来。
有人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金庸先生连写小说的梦想都没有,可他却造就了武侠小说史上无人能及的高度。
为什么?
一个字……做!
不会做,怎么办?
两个字……去做!
做不好,怎么办?
还是做!去做!!逼迫自己去做!!!
“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就是这个意思吧?
仲尼处厄运,不逼自己如何作《春秋》?屈原放逐,不逼自己怎样赋《离骚》?左丘失明,不逼自己哪会有《国语》?
马云投资失利,钱财被骗,不逼自己,恐怕也就没有跟微信支付抗衡的支付宝的问世了!
网络上有很句流行语:不逼迫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