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自我的标签》 陈虎平著,第二章 家族积累,普通子弟不要做学问。
1、做学问自有独立精神价值。
2、天才可做,理工金融可做,家境好可一代代做,普通子弟读博士,为下一代做积累,一代之内全面上台阶很困难。
3、做不了学问,别怪社会。
前段时间的闹得很大的博士自杀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就暴露了这个问题。
很多普通子弟还没有认识到“做学问是思想的事,与社会、权利无关”,科技博士较好,国家、企业、高校都要一些,一些基础研究学科除了高校就没什么路了。
考试是普通子弟最擅长的领域,从小到大,周围的评价价值很单一,理所当然就觉得自己很聪明很努力,会有一番大作为。
当普通子弟花费全部的力气考了一个博士,周围的亲戚朋友和家人都以他为骄傲,即使自己实际仍然感觉前路困难重重,但潜意识里会认同自己就是他们的骄傲,压力就从此产生。
一开始还好,因为前面的努力都达到了预期,他一定相信这一次也一定能够通过努力最终得到自己想要的。
但是学习和社会是两码事,读到博士基本就到顶了,该面对社会了。这是极大的不同的。
将近三十岁,快中年了,放眼望去,全是将要依赖自己的人和事,自己却什么都没有,单枪匹马,毫无退路,拿什么来应付生活,这是一座巨大的山,牢牢地压在了那里。
这个时候,在学问上也常常会出现瓶颈。有两大原因:
一是博士阶段需要创新精神,应试的死记硬背功力用不上,见得少,读得书少,外文能力也可能不足,能与他交互前沿信息的人也可能没有,在做学问本身这件事情上就拙荆见出了,自己的能力应付不了学问的要求。
二是难以专注,到了这个年龄,普通子弟还得自己面对生存这个问题,这就导致他难以着重长期目标,一心扑在学问上。
本身就欠缺能力,又无法全力以赴,结果可想而知是怎样的纠结尴尬。越往后可能越凌乱,感觉越乱心理压力越大。这个时候若再加上一点外力,走向极端是很容易的事情。
现实的习惯常常把学历与权力、财力挂钩,实际是本科可能有质的不同,越往后增益效果越不明显。如果我们还在意现实的权力和财富的压力,不如甩开膀子去挣钱。
生存问题是摆在每个普通人面前的第一大问题,在生存问题没有解决前,精神价值是谈不起的。
而天才是从来不在意财富和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