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断断续续地在读东野圭吾的小说,从《白夜行》开始,《嫌疑人X的一生》、《假面饭店》、《虚无的十字架》、《解忧杂货店》、《秘密》,不管是他的悬疑小说还是温情小说,其实都在对人性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剖析和鞭策。
人性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以面对的东西,不能通过长篇大论的道理来科普和说教,只能在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中,尤其是悲剧故事中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每个人都有纷繁交织的爱恨情仇,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篇故事,我们难以用简单的几个形容词来塑造某个人。
善与恶
柏邦妮说东野圭吾书写的恶往往不是凡俗的恶,而是一种提纯的,高智商的,有分寸的,肃穆的恶,那种恶最终会让人动容,和纯粹的善一样。
也就是说,东野圭吾所勾画的恶,对另一部分人来说恰恰是善,所以,在每个故事读完之后,你一边愤恨着为什么故事里的主人公明明就是犯罪了,伤害到别人了,可是却一边叹息和遗憾,他们也是迫不得已,在他们的生命里也曾经遭受过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他犯罪,往往是为了保护他所爱的人。
我们看《白夜行》,其实到最后,雪穗和亮司都是值得同情的,甚至会有读者想改变故事的结局,让雪穗和亮司获得新生,让他们从此不在白夜中行走,让他们清清白白的做人。
“一天中,太阳会升起,同时还会落下。人生也一样,有白天和黑夜,只是不会像太阳那样,有定时的日出和日落。有些人一辈子都活在太阳的照耀下,也有些人不得不一直活在漆黑的深夜里。人害怕的,就是本来一直存在的太阳落下不再升起,也就是非常害怕原本照在身上的光芒消失。”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你明白吗?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其实,我读完《白夜行》之后,很久不敢看他的其他书,直到他2014年打温情牌,出了《解忧杂货店》,我才开始继续看。因为我太害怕把人性放在如此开放的环境下来讨论,夸张的故事情节让人性暴露的更充分、更邪恶,仅有的一些温暖和善良也会被黑暗所吞噬。我也很害怕从此看到类似犯罪的事情发生时,不敢义愤填膺地站起来说不,因为我知道所有的错误后面都有无数人的推动……看完这本,我大概有1个星期都不想说话,完全活在雪穗和亮司的阴影里。他们明明都只是可怜的小孩!
故事到此,你该怎么想?你迷惘、你浑噩、你不解、你不知道这世上的善与恶究竟如何区分?
罪与恶
然后,三观端正的东野先森又啪啪地给了你一巴掌,错误就是错误,不能逃避、没有借口。犯错的人一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良心的责备。不管你是因为什么原因犯的错,不管过了多久,你都要赎罪。
但是,该如何付出代价、如何赎罪?在小说《虚无的十字架》中,东野先森又向大家抛出了一个问题。是法律吗?法律是最有力的武器吗?
然而,事实上,我们深入看一下就知道了。法律只能制裁那些心存良知的人,往往他们也可能是受害者或者已经背负起良心债,可那些穷凶极恶,法律对他们约束能力似乎并不多……这世上的法律,目前最高刑罚无非就是死刑了,可面对心无悔意的犯人,死刑就像打在棉花上的一拳,毫无杀伤力,更无法让受害人的家属感觉到一丝安慰。
凶手并不觉得死刑是对自己过失行为的惩戒,只觉得“既然要活着很麻烦,死刑也没什么不好了” 真的只剩下无力感。故事里的犯罪分子之一就是觉得审判过程十分的麻烦,苟且活下去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还不如判个死刑。死刑,对犯罪分子而言,是一种解脱。那受害人的家庭呢?他们的痛该如何才能得到安抚和解脱。他们还得在这世上苟且活下去。
所以,毫无疑问,法律甚至是死刑都没办法让犯罪分子得到他该有的报复。
于是,故事中提到了虚无的十字架,这个十字架在犯罪者罪恶的泥土中生根发芽,变本加厉地滋长为作恶者终身背负的十字架,使他一辈子都饱受精神上的折磨。故事的男主人公在年轻时,亲手埋葬了自己刚出生的小孩,一辈子都在还债,他解救了失足的少女和她肚里的孩子,凭借自己的努力当了小儿科的医生,拯救了无数小孩的生命……相比死刑来说,这种精神上的折磨和救赎好像来得更有意义。
然而,到最后,东野先森都无法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或许,关于人性,从来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就像书里说的,“不同的事件,应该有各种不同的、更符合每起事件的结局。”
最后,我想说的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大可以坚守在任何黑暗时代都要执守的乐观主义,那就是,罪恶一定会得到惩罚,如果不是发生在外部,就会发生在内心,如果不是人间的律法,那就一定会有上帝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