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你读过几本书?哪几本书?还记得嘛?
可能想想就那么2、3本或者更少,也许名字都不记得吧。
更充斥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是数不尽的电视剧,看不过来的综艺,熬夜看不完的快餐小说…
看着自己书柜上一本又一本书籍,可能是在书店随手翻阅感觉还不错的书,可能是自己喜欢的某个主播推荐,亦或者是逛当当淘宝的那一瞬间。可现在确实堆积厚厚的一层灰尘。大概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就是付款一瞬间的爽快与满足吧。
但慢慢的留给自己的更多的是满满的内疚感。内疚自己没有没有看它们,自己是个没上进心的人,同时也心疼自己的钱包。
突然想起一句话,什么开始学习更好,那就是此时此刻。
从3月份开始有意识的去看些自己已购买的书籍,在一个月时间内大概看了比以往一年时间看的还要多的书。
在这个一个月的读书时间内,我收获的不在于我读的这些书,而是自己对读书这件事情本身产生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思考,以及一丝丝的满足感和对自己的一些肯定。
不需要满内心的内疚感,从当下开始行动。
当你拿起一本书前,心里不要给自己设定时间,必须要在多长时间内完成,阅读结束必须写读后感之类的要求。在一开始可以在计划但不规划的情况下,看完自己的第一本书,然后是第二本书。
慢慢的你会发现,看着这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你会接着一本又一本的看下去。
读书自然而然的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一个生活小习惯。
会打破自己以往在上学期间的一些老旧的阅读习惯。
以往每一本书会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从书开头到书本的最后一章,用眼睛追逐文字。即使发现是一些不紧要,不感兴趣,重复反复多次的论调,也是花同样的时间,用同样的办法去看这些内容。
其实更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籍,可根据不同内容、不同性质来规划自己看这本书的节奏。
有些书的内容需要自己慢慢的体会,有的需要跳跃性的阅读,也有些可能在拿起不久后就直接可以在阅读书单上删除的。
在读书的慢慢过程中,会一定提升自己的积极心态,会在一定程度上给现在努力的自己一些肯定。
积极的心里暗示是非常好的。
等你一天天的长大,明面上的夸赞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含蓄。
每一本书的阅读的结束,让我们对每天取得一小小步的心里满足与自我赞赏。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也认可读书是一件益事,但是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忙碌,房贷、车贷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互联网碎片化的海量信息更是充斥着我们的眼球与大脑。
每天让我们累的不仅是身体上的劳累,更是心累。
那么在这么累的情况下,为什么不看点搞笑的电视、综艺看看呢。
然后每天起床上班,下班看电视,再上班再下班看综艺。
一年过去了,发现自己大脑东西储存跟自己毕业那会一模一样。
365天,活成了一天。
我们的圈子很小,通过书籍才会与不同的领域接触。
尤其涉足不同的领域的书籍。
工具书可以帮助我们想提升一些特殊的技能;
纪实书籍更让我们更多的了解自己的客观真实的社会,不会单纯的一直处于美好的童话里。
还有一些有趣好玩的书籍,更是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如朱赢椿的《设计诗》。
当你的这个习惯坚持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一旦你停下来阅读后,就会“心里痒痒的”,想接着拿起一本书读起来。
那让我们一起开始读书吧!
我的下一本书是《鱼翅与花椒》,
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