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伟大的小说必是因其蕴含了伟大的精神才得以流传。一部小说需要解读,但不需要过度的解读,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在我心中《了不起的盖茨比》讲述的是一个特殊时代下的悲剧爱情故事。
爵士时代的癫狂
菲茨杰拉德这部小说定稿于1925年,小说中的故事也开始于1925年。随着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国社会迎来了空前的繁荣,而1925年距离1929年大萧条的来临还有几年。这个时间恰好是处在爵士时代的中段,如果按照中国人盛极必衰的观点来判断,此时的美国社会正处在他的顶峰。“消费主义”由此发源,人们拼命的通过一切外在的修饰显耀个人的地位、财富。书中,每逢周六晚上,盖茨比家高朋满座,这些所谓的社会名流、豪门贵族饮酒、歌舞,尽情的释放着欲望展露着嘴脸。当繁华散尽,杯盘狼藉的场景、醉生梦死的离人却又是那么的空虚,想要这种空虚得到填补的唯一方式只能是下一次狂欢。
而这座城堡的主人盖茨比仿佛置身事外一般,不但无人问津而且形单影只。每到夜深人静时,他会站在岸边追寻着对岸的绿光,奇怪的伸出双手企图拥抱它,那就是他的梦想,他曾经因平穷而失去的爱情。他所营造的繁华实在与己无关,因为他在等一个人,用这样特别的方式等她。
美国梦的破碎
自1776年以来,世世代代的美国人都坚信着,只要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就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依赖特定的社会阶级与他人的帮助。如果说在南北战争后的镀金时代,正是在美国梦的激励下,催生了大批的富豪。及至20世纪20年代,社会阶层已趋于固化,“美国梦”的实现就显得不那么容易实现了。更好的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书中主角盖茨比通过个人努力而赚得个家财万贯,但他那遮遮掩掩的不光彩生意始终让他不如贵族汤姆那么底气十足。他小心翼翼的编织着自己曾经在牛津上学的谎言企图使自己看起来真的像个贵族。而那些所谓的贵族,不过是像汤姆一般躺在继承的家业上骄奢淫逸、为富不仁罢了。但他仍然想要成为贵族,唯有这样他才能给予黛西以上流社会的生活。
爱情总负痴情人
让我们再回到这个爱情故事的本身。一个一穷二白的年轻军官爱上了一个优雅高贵的姑娘。在其奔赴战场时,黛西已嫁于他人。战争结束后,盖茨比拼命的努力,企图跻身于贵族之中以求赢得他那曾经失去的爱情。但左右摇摆后,软弱的黛西最终还是选择了汤姆并默许了对盖茨比的栽赃嫁祸,从而直接导致了盖茨比的被杀。
其实经过五年的努力,盖茨比已经家财万贯,来个左搂右抱也未尝不可,为什么非要偏执般的爱着有妇之夫黛西呢?按着中国人的伦理,盖茨没有理由再和有夫之妇谈情说爱,不管你们曾经是多么的相爱,但那已经是过去。但偏偏汤姆是个寻花问柳的主,黛西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若能重拾初恋也是完全合理。可这样皆大欢喜的结局没有出现,黛西经过一番犹豫后,还是回到了汤姆的怀抱。为什么呢?因为盖茨比终究不是一个贵族,他的财富来路不正、他的出身不可改变。他就是他,那个穷小子,炽烈的爱情和伟大的梦想在世俗面前显得一文不值。
小说的最后给出了这个悲剧最好的解释:盖茨比信奉的那盏绿灯,是年复一年在我们眼前渐渐消失的极乐未来。我们始终追它不上,但没有关系,明天我们会跑的更快,把手伸的更长,等到某个美好的早晨。
于是我们奋力前进,却如同逆水行舟,注定要不停的退回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