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接上回。
希思兄弟的科学决策第二步为:分析选项,用于评估每个选项的优劣。
选项一多,肯定更容易感到纠结,一时半会没法下判断。
怎样更高效地评估选项的优劣?希思兄弟又给我们支了3招。
一,考虑相反的情况,“设立反对派”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有“证真偏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入为主”。
意思是说:如果我们主观上认为某个观点是对的,大脑一方面会自动帮我们收集支持或证明这个观点的信息,另一方面自动忽略跟这个观点冲突的信息。
明尼苏达州大学曾做过这样的研究,他们先虚构出一个女性人物Jane,再找来一帮人,给他们读一本书,内容是这位名叫Jane的女人一周内的生活,书中的Jane时而外向,时而内向。
在参与者读完后,研究人员将其分为AB两组。
询问A组,Jane是否适合当一名图书馆管理员?
询问B组,Jane是否适合当一名房地产经纪人?
A组的参与者认为:Jane是名很安静的女孩,正好适合图书馆管理员这种工作;而B组的参与者认为:Jane的性格很外向,做房地产经纪人是再适合不过了。
随后,研究人员又问AB两组参与者,Jane是否适合其他的工作?结果两组参与者均给出否定答案。
可见,即使是记忆,也会被大脑的证实偏见所左右,会选择性留下符合我们既有观点的记忆,而忘掉那些与违背我们自有观点的事情。
同样,俄亥俄州立大学在2009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当人们看到那些契合他们既有观点的文章时,会花比其他文章多36%的时间来阅读。
“证真偏见”在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如果讨厌某个城市,就会下意识的关注这个城市的负面消息,用以证明这个城市确实不招人喜欢,而越来越讨厌;如果赞同某个方案,特别是自己提出的方案,就会举出众多理由,包括数据、图片、事实、分析来不断支持该方案,使其越来越正确,甚至无论别人说什么都听不进去。
意识里得不断提醒自己考虑相反的情况,将“反对”变成决策中的关键一环,甚至专门给决策设立反对派。
在华为有一个特殊的部门,叫“蓝军参谋部”,号称华为蓝军,该部门最早成立于2006年,,就是华为刻意为自己设立的反对派,专门研究清楚未来三年怎么“打倒”华为。
这支“蓝军”,采取进行逆向思维,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华为自身的战略与技术发展,论证华为的战略、产品或解决方案有漏洞或问题,并模拟对手的策略来对抗华为本部。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也可以联合朋友、同事或员工,设立奉命唱反调的反对派,让决策的讨论更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