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露儿
期中考试结束,很多家长朋友看到成绩有些抓狂,不知孩子的语文学习从何入手。
现在总结如下:
首先,基础知识掌握扎实。
课本上的生字词、重点文学常识、诗词背诵默写及赏析、文言文背诵默写注释翻译及理解题。这些都要在平时背好,反复做题复习,掌握扎实。
其次,掌握答题技巧和规律。
平时做《自主学习》,考前复习做区教研室出的试卷,只要做题就要用心做,不仅掌握所涉及知识,更要总结答题技巧和规律。
综合性学习题,比如仿写句子,考察语言表达,更考察答题格式;阅读理解题所涉及的考察内容,比如概括主要内容、标题好处、句子赏析、句段作用……在理解的基础上都是有可参考的答题技巧的,这些平时老师都会讲到,一些资料如《渔夫阅读》都会全面总结指导。
第三,作文。
审题要准,题目要切实而新颖,开头结尾要么有文采要么有哲理,叙事充实,语言准确生动,有必要的环境和细节描写。最重要的是书写认真工整,无连笔,无勾画涂抹,清晰度高。
如同我对一位朋友说的,语文和初中阶段的很多其它学科一样,思维含量相对低一些,背诵默写的基础和答题经验总是拉分最多的地方。看似脑力劳动,其实都是体力活。
考完试后,家长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研究试卷,看到底怎么失的分数,怎样才能得到这些分数。说白了,语文是孩子自己学出来的,考的好的肯定日常积累好,努力用功;考的差的,抛开特殊原因,多数是没用功。永远不要似是而非的努力,基础扎实是王道,成绩不会欺骗你自己。
日常上课和考前复习,老师肯定已经把该教该讲的都教到强调到。看到成绩后,家长找老师是因为对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和学习不了解,想要老师来支招。另外无非两个目的,一个是希望下一步老师多关注该生,严格要求,一个是自己接受不了孩子成绩不理想的现实,想要找出其它客观原因。其实都没有太大意义。冷静,切实分析试题,帮孩子找到失分原因,鼓励孩子下一步更认真扎实地学习,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语文学科其实是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思想性和审美性都很强的学科,可以说是博大精深的学科。学好语文,领略语文核心素养的真谛,这是一个长期阅读写作积累的过程。而初中阶段的语文考察,总体而言相对简单,经过多年应试教育的历练,老师和同学都已总结出很多经验。所以,按老师要求学、肯用功的孩子必定能考好。相反,则考不好。
所以,孩子的语文成绩都是自己学出来的。孩子们智力水平相差不大,勤奋与懒惰决定高下。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班级里有的孩子考110分,有的才考几十分甚至更低的原因。
另外,平时的学习兴趣决定学习动力,老师和家长都要把这一点放在第一位。把握好规律,语文学习过程其实是一个很快乐的旅程,充满智慧和刺激。
最后,希望所有的孩子都热爱语文,考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