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
此刻,我正坐在返程的高铁上,过去几天的画面像电影一样在脑海中不断闪现:上课的情景、吃饭的瞬间、深夜的畅聊、散步的时刻……
一切都那么真实,却又有些恍如梦境。
回想这六天,生活节奏异常紧凑。每天早上七点多起床,一直到晚上十一二点才休息。上课、备课、写稿、改稿,强度感觉比上班还累。
这次行程中,我也有过彷徨和自我怀疑的时刻。我们这趟真的有意义吗?他们真的需要我们吗?
第一天,这种感觉尤其强烈。但和瑶瑶老师交流后,她说要放下那些负面想法,不要总是纠结于事情可能的结果,而是要学会换个角度,从不同视角去看待问题。
到了第三、四天,当作家老师们走进课堂,与同学们亲切互动时,一切又变得不同了。孩子们和老师交流、合影、请老师签名,气氛温馨而热烈。
看到孙老师在孩子们的本子上写下美好祝愿时,我的感受又变了。因为曾经的我也是这样,找老师签名,那些祝福曾让我备受鼓励,也鞭策着自己努力前行渐渐地。
我好像又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点,我不再执着于事情本身,因为我来的初衷也不是为了结果,而是对朋友的支持与力挺。
五天的课程结束了,也许很难界定这些经历能给孩子们带来多大意义、多大改变,但我能真切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以及从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们身上学到的东西。
秋妮老师对事情的专注,曾老师对公益的投入,瑶瑶老师对专业的深耕,建云姐姐对生活的通透,西西老师和郭老师对习作的热情……他们做事的态度和方法,都值得我学习。
这些都是这趟行程中最宝贵的收获,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反思做事的方法和态度,思考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人生漫漫,在年轻的时候多一点体验何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呢?
窗外碧绿的景色疾驰而过,睡眼朦胧的我敲下这些文字,记录这一段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