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问各位家长一个问题。你爱你的孩子吗?你一定会说,那是自然非常爱。如果问各位家长,你是无条件的爱她?家长一定也会回,是呀,我的确是全身心没有任何条件的去爱我的孩子。我很愿意相信大家,然而,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再去细细分析的时候,也许情况会变得不一样。大家想想,你的生活里面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你会对孩子说:“快吃饭,你要是把这碗饭吃了,妈妈就会给你看两集小猪佩奇。”这样的情景应该说在家庭生活里很普遍。
我们也许会觉得这是一个很理所当然的事情,没有什么问题,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好的,我再次告诉大家,我相信每一个父母一定是出于全身心的想要为孩子好而是做出这样的行为。但是孩子是如何感受的呢?为了让大家体验孩子的感觉,我们再现一个生活的情景。
假如你正准备上床睡觉,你的老婆会跟你说你快去洗澡,你洗完澡才能上床,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
假如你去找领导请假,希望能够在某段时间去某地去旅游,而你的领导跟你说,等这个个项目做完你就可以得到这个假期,那么你的心情是什么呢?我相信当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被各种条件交换包围的时候,一定感到有些不舒服。同理,孩子也在感受这些无奈的交换,很多还是不平等交换,因为规则是父母定的。很多父母会按照这样的逻辑来对我们的孩子提要求,“如果你怎么样我就怎么样。”这样孩子会感觉他的生活就是为了要达到父母的要求,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在满足父母的需求,是为了父母而做。现在很多的青少年都出现了厌学,对学习丧失了兴趣,甚至有的孩子对整个生活都丧失了兴趣。这一点让很多孩子都会感觉到非常的压抑,他们感受不到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或者他们无法按照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这是当下很多孩子们的一种典型表现。
而这一点可能跟我们父母对孩子这种价值关爱,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什么是价值关爱呢?
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来提出。他指出,在儿童发展的早期,父母通过价值条件来对孩子的成长进行约束。那么随着孩子的发展。这些被价值条件所约束的孩子,他必须得遵从父母的命令才能获得他生活所需,或者是它生存所需要的一些支持以及照料。久而久之,他慢慢的会感觉自己活的不够真实,并非他自己真正所想甚至很多孩子最后会慢慢的形成了一个价值评价。该评价源自于父母的要求,父母的期望。而这个价值体系有时候会扭曲他的经验。我来举一个例子,有个孩子说他自己的童年从来没有过幸福的体验,从来都感觉很不开心,很抑郁。但你去细细的分析他的童年过往史,或者是他的同伴所提供的资料,其实他是有很多的快乐体验。然而因为这种幸福体验可能跟自己父母的期望不相符合,或者甚至是违背的,因此他就必须将这些经验排除出去,无法进行有效记忆。
这其实就是一种扭曲,因为整个价值系统会将他的自我体验真实的那一部分彻底排除他的记忆系统,或者是排除他的经验系统。这对一个孩子的过往记忆或者是过去的自我的完整性,是一种损伤。
假如一个人的人生以此为起点,她终生要去寻找内心渴望的幸福感。然而当所有的幸福条件都具备时,他又在体验和记忆上出了问题,同等的幸福条件,他获得的幸福体验和记忆都有远远低于旁人。这类人往往会被旁人看成是“没事儿找事儿”或者“爱作”,因为他们明明手里拿到了好牌,为啥总是不幸福呢。其实根本原因是他们体验幸福和记忆幸福的功能有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卡尼曼指出“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它们享受着两种不同的幸福”,第一个是体验自我,是那个亲身经历着我们人生的自己,是每时每刻的直接体验。对于体验自我而言,幸福就是每一个当下的感官体验的满足。另一个是记忆自我,这个自我扮演的则是一个负责在事后整合我们的过去的旁观者角色,它是那个思考着我们人生的自己。记忆自我记录生活,挑选片段撰写成故事。这个叙事者不会记得所有细节,但那些沉淀下来的部分就成为了我们对过去、对世界和对自我的认知,也影响着未来的我们。因此,价值与意义感对记忆自我来说格外重要。它的幸福源自于回首过去时,发现曾经的经历是有意义的。而父母有条件的爱会严重影响了记忆自我的功能。
父母无条件的爱是孩子获得自信自尊最重要的养分,父母无条件的爱是孩子自由成长的容器,父母无条件的爱是在孩子自我探索的实验田。那么父母如何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呢?
我们需要遵从以下的三个要点:
(1)爱孩子的优点,也接纳孩子的缺点,接纳不代表认同,不代表不可以指正,接纳是要看到孩子缺点的价值,看到孩子更正缺点的动力在哪里,说白了,就像恋人之间表白的那样:“我不仅爱你的优点,我也爱你的放肆和任性”,此为无条件;
(2)允许孩子失败,鼓励和表扬孩子的努力,每个孩子都天然渴望追求卓越和追求更好的自己,父母只需给孩子提供一个让孩子去努力实现自己的平台或机会。让孩子追求卓越,成功就会追着他跑;让孩子追求成功,失败就会成为孩子不愿意接受的或者惧怕的生活经验。
(3)无条件的爱,不是溺爱,不是无规则的爱,要让孩子学着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学着去关爱身体的人,把他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精神培养起来,给他无条件的爱,孩子才能无条件地去爱更多的人。
所以,我们在维护依恋关系的时候,在我们平常以为对孩子好的事情上,还需要更多的思考,这样是否真正有利于孩子自身的成长,是否是无条件的给孩子以理解,接受孩子的失败,但有是有规则的爱,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后果,关爱他人,而不是父母来为他们大包大揽的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