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阳山是千里秦岭第二主峰,海拔2720米,位于周至县的耿峪,东距西安60公里,西距周至县城30公里。景区人文景观星罗棋布,自然景观目不暇接。史载,商周交兵时,商朝上大夫伯夷、叔齐阻拦周武王大军未果,逐南行入山隐居,采薇而食,义不食周粟。每天清晨迎来第一束朝阳,叹日:“奇哉美哉首阳山”,故首阳山而得名。伯夷、叔齐在首阳山死后,儒家尊二人为圣贤,道家尊二人为大太白神和二太白神。首阳山历史上庙宇林立,景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
上边这一段文字,出自百度网的“首阳山”中《陕西首阳山》一节。当我从首阳山回到家里,想写写关于伯夷叔齐的首阳故事时,百度上的资料再一次让我感觉到伯夷叔齐隐居的千古谜团不知又要争论到何时了。也许出于自己的感受吧,我觉得伯夷叔齐应该隐居的就是这个首阳山,而非河北省迁安、甘肃省渭源、山西省永济、山东省昌乐县以及河南省偃师等五处的首阳山。理由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周至县位于古代商周时的中心地段位置,且处于当时商周文化、政治中心的西部。伯夷叔齐觉得周王朝的施暴而“不食周食”,隐于就近而又是终南山第一高处,可以看作是归隐明志的表示。在当时交通工具落后状况下,加之凭借年迈之躯,伯夷叔齐两兄弟恐怕不可能再向西走到甘肃,也更不可能东退回山西等地。此其一也。
周至的首阳山上,现存一座庙宇(抑或道观),坐向为坐北面南,内供奉伯夷叔齐兄弟二人,中央为其师傅周伯。[周伯为(意音)。据多年在首阳山居住的仇师傅讲:周伯、伯夷和叔齐共同被供奉在内,是被尊称为太白三神,这是从道家而讲的。但在佛家而被成为圣贤之人。]其居所背北,似有不视周天的决心。附近生长的蕨菜不正是验证着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的史料吗?此其二也。
首阳山上边,呈东南高而西北底的地貌特征,近尺高的10亩左右的草甸,似乎告诉人们,在遥远的3000多年前,隐居于此的孤竹国王子伯夷叔齐两兄弟,依稀曾在这里开耕自食。西北处那一泓较大的、明澈的泉水,在越是干旱越是上涌的神奇壮观,让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而在山雨飘摇之际,这神奇的泉水便会退去、干枯,周围的万物在雨露的滋润下依然生机勃勃。所以凭借着天地日月之精华宝气,伯夷叔齐才得以隐居多年。良好的环境条件恰是隐居的好处,正如仇师傅所言:我现在还是想在上边再住几年,那真是修行的好地方。此其三也。
首阳山作为秦岭山脉的一座大山,其下从北麓的虎头山的虎峰寺算起,直到南端首阳山的“首阳仙境”,一共一十三层庙宇和道观。是道家和佛教文化的大融合的经典例证,尤其是一路上基本是沿着山梁上行,直达首阳山,那其间的鹰峰寺、搭仙庙、黑虎殿、老母殿、西观音山等,基本都是佛道一家。想必伯夷叔齐俩兄弟,当年也许就是这样一路南上,为终南美景而陶醉,随之隐居于首阳山中。此其四也。
基于上述观点,我自以为伯夷叔齐就此隐居。
农历五月初三,经耿峪白杨岔、观音山、熊岔,登临首阳山,从早七时三十五分起,到下午五时十分,历时约十个小时,全程45华里。熊岔是分路口,有坍塌的房屋可作为路标,(走在这儿要特别注意,一不小心就走错方向了,对于不熟悉线路的人来讲,是很关键的。仇师傅还专门给我讲了曾有四位女士在此走错了。)自此南上15华里,便是首阳山。首阳山上,在供奉太白三神的庙宇东南的山头下,有一座三间面西的“万仙宝殿”,这是周至县一位叫万仙的女居士在1985年建造的。当时南北两厢为通铺木床板,为上山人们的居所。来到首阳山,给我的感觉是,这儿的气候变化诡异:朗朗晴天,太阳晒得人脸烫、胳臂生痛,说明紫外线太强烈;一团云彩飘来,凉风阵阵,有刺骨的感觉,恰似深秋寒气袭人。晚霞是很美的,一抹红云烧透了天;无云处,湛蓝湛蓝的天空,清新、怡人。站在北面的岩顶部,环视四周,茫茫四野群山峻岭无不下伏。
夜晚的首阳山是很冷的,也是来得很迟的。寂静、鸟鸣,湿冷。就寝在“首阳仙境”西侧的三间土石房屋的土炕上,那从傍晚六时起,就被我用木材烎起的石头炕,在夜晚里是那样的滚烫,习习的山风从屋外吹拂着脸面,舒服,舒服极了。疲倦袭了上来,任凭屋外驴友的劲歌狂欢的冲击,梦乡还是到了。
翌日,又是艳阳高照,五点半起床,看日出是晚了。但是,首阳山的清晨还是很令人神往的。四周转了一遭后,六时整离开了首阳山。
别了,首阳山上,开着花的竹子丛、灌木丛;
别了,首阳山上,茂盛的桦树林,杂木林;
别了,我人生中实在不可能再来的首阳山,是给了我淡泊、艰辛、达观的人生启迪的风华宝地。
2011—6—7于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