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
《桃花欲经夏》
【唐】寒山
桃花欲经夏,风月催不待。
访觅汉时人,能无一个在。
朝朝花迁落,岁岁人移改。
今日扬尘处,昔时为大海。
《桃花欲经夏》选自《寒山子诗集》的第五十五首,原诗并无题目,是笔者自加。寒山(生卒年不详),又名寒山子,字、号均不详,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为僧,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寒岩,享年一百多岁,生活年代大致和李白杜甫同时期。
(宋代 李公麟风格《寒山拾得图》)
据考寒山应为隋皇室后裔,在寒山自述的诗篇里,寒山出身官宦人家:“寻思少年日,游猎向平陵”,然而多次科举不中,其原因竟然是由于寒山的长相寒碜,“书判全非弱,嫌身不得官”,以至于屡次不举,流落京城(长安),“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囊里无青蚨,箧中有黄卷”,又不事经营,“前度是富儿,今度成贫士”,以至于“浪行朱雀街,踏破皮鞋底”,最后豁然大悟,遁入空门,成为一代名僧。
(南宋 法常 《寒山拾得图》)
寒山的诗词在群英荟萃、星光闪耀的唐代,可以用平凡普通来评价,以至于寂寂无名,竟然没有留下过多资料。他的诗词独树一帜,以口语体的白话诗为主,浅显易懂,极少用典,格律随意,形式自由,质朴无华,灵活生动,俗语俚语,相映成趣,不少诗篇富有哲理,深蕴禅机。
(南宋 法常 《寒山拾得图》 )
寒山的诗词主题以佛为主,兼备道儒,皆有涉猎,其诗词的形式应该受佛教的佛偈影响颇深,当时的佛教为了传播佛教文化,一些文化底蕴较深的僧人,创作了基于诗词,却脱离于诗词的严格韵律的偈子,将深奥的禅机佛理与浅显的口语相结合,组成警句,朗朗上口,便于流传,类似于乐府民歌的形式,保留了当时的语言特色,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语言面貌,对于了解唐代口语有着极其珍贵的参考价值。
(宋末元初 颜辉 寒山拾得图 日本东京博物馆藏 )
寒山在生前默默无名,去世后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声誉日隆。唐人的志怪小说把他编成仙道下凡,明代寒山的诗集被正式列入《全唐诗》,被正统文化认可,清朝皇帝雍正甚至把他与他的好友拾得和尚封为"和合二圣"。到了近代,随着白话文的兴起,被胡适列为唐代的三位白话大诗人(寒山、王梵志、王绩)之首,到如今更是兴起“寒山热”,文化传播到欧美。
(元代画僧 因陀罗绘《寒山拾得图》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要说寒山的知名度,其实最被崇拜的是在日本。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五月,来中国天台山巡礼参拜的日僧成寻,从国清寺僧禹珪处得到《寒山子诗一帖》,翌年命其弟子赖缘等五人带回日本并流传开来。从此寒山成了日本人崇拜的偶像,其原因是日本人崇仰汉文化和佛教文化,然而针对深奥的国学典籍一般人很难能得其精髓,可是,寒山浅显易懂、富含哲理的白话诗,带给日本人醍醐灌顶般的清流,使得一般民众都可以看得懂,念得出,记得住,因此寒山成了日本学者的研究对象和普通民众的崇拜偶像。
(元 佚名 《寒山拾得图》)
这就是我国的早期刊印的寒山诗词版本皆已佚失,而日本从皇宫到民间还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善本的原因。关于寒山的研究日本著作颇丰,寒山诗词成了日本民众的学习汉语的圭臬,尤其是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因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含有寒山,在日本妇孺皆知,据清朝著名学者俞樾记述:“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者”(《新修寒山寺记》)。
事实上苏州寒山寺和寒山并无瓜葛,然而传说中寒山曾在此寺修禅,以至于日本人前来中国旅游必去礼拜寒山寺,抗战时期还发生过日本人企图把“枫桥夜泊诗碑”偷盗回国的事情,可见日本人对寒山崇拜的狂热,时至今日,《枫桥夜泊》仍被编入日本学校教科书中,寒山在日本的知名度不亚于任何一个中国人。
(明 尤求 《寒山拾得图》)
近些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佛教文化也随之兴旺,寒山诗词由于其独特的风格,蕴含的禅机和哲理,赢得了不少诗词爱好者和礼佛人士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寒山诗词。就拿这首《桃花欲经夏》来说,通俗易懂,意味深长。
大意是:桃花花开鲜艳,然而难到夏天,岁月不会等待,风吹自然凋零;寻访汉朝人士,没有一个健在,一年四季花开花落,岁岁年年斗转星移,人们也是生老病死,漂泊不定,就拿如今的尘土飞扬的脚下来说,古时候曾经是汪洋大海。
《桃花欲经夏》用了一个典故,出自东晋葛洪的《神仙传》:“汉孝桓帝时,神仙王远字方平,降于蔡经家……麻姑至……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东海行复扬尘也。”。寒山用东海扬尘的典故,说明了尘世间沧海桑田,世事多变,人生犹如白云苍狗,瞬间即逝,这是世间万物的规律,颇具禅机,富有哲理,深深体味,意蕴悠长。
2018/7/1榆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