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正认识孔子一直在讲的“仁”,不能按照历来流行的对孔子的解读去认识。
历来流行的对孔子的解读,是按照国家政治需要、社会道德需要、以及个人人生经验的需要对孔子文本的曲解。这样的曲解,当然不是孔子的愿意了。
首先,我们得明白孔子究竟是干什么的?
从本质上来说,孔子是传授【心智系统】转换的教练,他一辈子都在做的就是,发掘【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自己练习这种方法,之后,教别人学习这种方法。
儒家经典《大学》所记载的就是【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中庸》是对【心智系统】转换中一些重点问题的解释。而《论语》是孔子的点评、分享以及弟子的学习心得。“六艺”都是用来练习【心智系统】转换用的,而“孝”则是传承【心智系统】转换的主要方式。
这,才是真正的孔子。
把这点认识清楚了以后,我们就可以来认识什么是“仁”了。
“仁”字的左边是个“人”字,表示人,右边是“二”字,这个“二”字并不表示数量,而是上、下结构中,对“上”的示意。
“仁”的意思,其实,就是经过【心智系统】转换以后,使用第二套心智系统的人,这样的人,比使用第一套心智系统的人,当然有了本质性的提升,是获得了提升的人。
其实,这个“仁”字与“佛”字的作用很像,都是为了表示,经过心智系统训练以后,内在发生了彻底改变的人。释家称这样的人为“佛”:不是一般的普通人,儒家称这样的人为“仁”:人上之人,也不是一般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