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鉴赏瓷器,还是鉴定瓷器,上手亲自触摸与感受都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手感不仅可以印证、补充、丰富观感和判断,甚至可以修正、矫正、否定观感结论。手感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瓷器的手感是一个复杂、细微而又微妙的感知体验和对比、思辨的经验积累过程,尽管会因人有异,但也必然异中有同、小异大同:
1、轻重感。 瓷器的轻重是相对的、比较的、动态的存在,没有绝对的标准,因而需要大量的上手实践和感知揣摩,才能最终形成既贴近客观真实又有个性差异的“轻重感”。 瓷器的轻重取决于胎质及其瓷化度、胎体和釉层的薄厚、器皿的大小等几个方面。 胎质不同,即使瓷化度、胎体和釉层的薄厚、器皿的大小等相当,则其轻重感也决不相同,磁州窑、吉州窑都仿建窑的兔毫盏、油滴盏,器型、大小、釉色、纹路等都几可乱真,但其胎质不同、胎色不同、轻重更不同,所以只要手感到位,即使闭着眼睛光用手来区分,也绝对不会将磁州窑、吉州窑和建窑瓷器相互搞混,如果观感和手感双管齐下的话,当然那就更是万无一失的了。 宋代的胎质与元代、明代、清代和当代的胎质也都各不相同,因此,至少是从理论上来讲,历代尤其是今天的仿宋是徒劳的,不说别的,其比重就不可能完全一样,其轻重感自然也就各有不同。可惜的是,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几乎为空白,历代胎质及其衰变规律的数据几乎无案可查,否则的话,瓷器的辨假、识假、打假也许就可以容易和轻松许多,至少不会象现在这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瓷化度的高低、胎体或釉层的薄厚、器皿的大小等任何细微的差别,也都足以导致瓷器轻重的变化。 我们也只有通过尽可能多的上手实战,并不断自我感知、体悟、对比、修正,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用来区分新旧好坏真假仿赝的轻重感。 而一旦形成自己的轻重感的系统和体系,对于不明瓷器的断代以及区分窑口、品质、品位和新旧、真假、仿赝等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无庸质疑,这里需要并具有极大的经验和体会的成分,但一定要坚决警惕并彻底防范经验主义,经验主义要不得,经验主义害死人,经验主义害死真。 对于古人总结的经验,如轻重适度者真,过轻或过重者假,宣德、康熙手头重等等说法,我们也只能用心地去体会,不可以机械地生搬硬套。
这里颇有些只可意会很难言传的意味,因为不仅是人们的手感本身就存有不小的差异,更因为人们作为依据和参照的轻重感的系统和体系也仅仅是无形的、记忆的、动态的和非标准的,而要以这些诸多不确定、非标准、非量化和随机性很强的感知因素去评判不同的感知对象,却要得出确定无疑而又完全一致的看法和结论,几率和概率自然也都非常之低。 换言之,手感尽管很重要,也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不可替代性,但由于其具有必然的模糊性、差异性和含混性,不可量化、复制和对照,因而也往往作为观感目鉴的必要补充性的辅助手段来使用,很难独当一面、一锤定音。 我们需要谨记和遵循的是,手感本身就是动态的感知和动态的平衡,以动态的感知去感知动态的事物,不取得一个动态的平衡就将千头万绪、茫无所措也茫无所知。而这种动态的平衡系统,就是靠经验和记忆形成并保留在我们头脑中的因人有异、异中求同、小异大同的包括轻重感在内的各种手感的感知、参照、对比、修正、判定和决断的体系和系统。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就是,要不断地补充、更新、丰富、发展和完善我们记忆中的这一体系和系统,尽最大的努力和可能提高其客观性、真实性、全面性、科学性和可靠性,从而切实提高我们的区分力、辨析力和鉴赏力,在鉴赏、收藏或鉴定古玩的实践中少犯、不犯错误,少走、不走弯路。
2、干湿感。
瓷器的年龄不同、衣着不同,在相同的温度、湿度情况下,捧在手里其干湿感却明显不同。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古瓷会出汗”。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古瓷就都会出汗,更不是所有的古瓷就都必须出汗,也不是古瓷越古就出汗越多,其实,很多古瓷是都不出汗的。也就是说“出汗”与“古瓷”之间的关系是或然的而不是必然的。认知这一点非常重要! 古瓷的出汗与否取决于瓷器的年龄和衣着两个方面。
0
举报
阅读1 关注作者及标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