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回顾
昨天下午,弟弟和哥哥、爸爸玩追逐游戏。玩得正high时,弟弟直接躲到卫生间里。这一躲不要紧,关上门也没什么大碍,关键是他为了保险起见,还拧上了保险……之后就听到里面用把手拧来拧去慌乱的声音,紧接着就是一阵号啕大哭。
见状,哥哥立马喊道:弟弟,你别哭,站边上点,哥哥把门踹开!
哥哥正准备侧着身体朝门冲去,被爸爸一把拦住:不用撞,我让他自己开。然后转身跟哇哇大哭的弟弟说:多多,你先别哭。刚才那个你怎么锁的,现在把它反方向拧一下,就可以开啦!
弟弟继续在那里哭,直喊“我不会啊我不会啊”。原本急躁的爸爸这次倒是耐心十足,继续劝导:多多,你哭门也不会开啊!还不如拧拧看!
弟弟一边哭着说“我不会”一边在那里乱拧一通。于是爸爸告诉他“按照一个方向拧”,并且鼓励他“马上就好了”。在一旁“隔岸观火”的我安慰弟弟:妈妈和爸爸哥哥都在外面等你,不要急啊!
几次拧下来,门还真的开了!我们仨齐刷刷为他鼓掌!
应该是成就感代替了恐惧感,弟弟异常欣喜地投入我的怀抱求安慰。这时,哥哥提议:弟弟,哥哥来教你怎么开保险好不好?这样,以后你就不会被锁起来了。
这个主意不错!于是爸爸和我都鼓励弟弟再去尝试和学习一下,有些后怕、惊魂未定的弟弟先是拒绝,看大家一致鼓励他,并且告诉他“哥哥会和你一起在里面”,最终拉着哥哥的手去了卫生间,听哥哥“现场教学”了一番。
其实这并不是弟弟第一次被锁。记得上次,就是我把门撞开了(野蛮女汉子上线),当时听他在里面哭的厉害,慌了神。。。所以这次哥哥本能的也要去撞门(这学习模仿能力绝对满分)。事后我问他爸为啥不来救场,他说,本来我是要教他怎么开门的,但当时你已经疯了,我就不插手了。。。
所以你懂了吧,这次我为啥如此淡定?还不是想着让“说风凉话”的爸爸实践下,省得站着说话不腰疼!
结果呢?“看好戏”的我确实看了一场“好戏”,一场名为“如何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大戏。
如何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明确边界。在中国家长的概念里,“边界”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实在太少,因此引发的问题比比皆是,在此就不再吐槽了。总之,明确孩子这个年龄段可以处理事情的范围,是放手让Ta尝试、锻炼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欧美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之前一个三岁的宝宝独立准备烛光晚餐的小视频就曾引发热议。在中国,如果我们从娃娃抓起,这也不会是天方夜谭。
第二,信任与耐心。在Ta能力范围之内,无条件信任并放手让Ta尝试。父母越俎代庖,除了上文所说的边界不明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够信任。这种”你不会“、”你不行“的不信任感慢慢渗透,让ta在没有尝试前就告诉自己”我不行“而做”逃兵“,但另一边当父母需要让孩子去冲去尝试时,却还在质问“你怎么连这个都不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家长自己怕麻烦,担心最后有一堆“残局”要收拾(而其实,破解“收拾残局”的解决方案有二:一是通过制定规则,让孩子自行收拾;二是调整自己的心态,把它作为提高孩子能力的学费而不是麻烦)。就这样,“你不会”、“不允许”这些词汇渐渐拴住了想要尝试的“翅膀”。如果在自己时间和耐心可承受的范围内,告诉Ta“爸爸妈妈相信你可以做好”或者“没事,慢慢来,失败乃成功之母”,让Ta尝试做力所能及的事,Ta其实也能默默感受到你的信任感,自信心也会更足。
第三,支持与鼓励。在语言上,多赞美多肯定。比如说“你可以的”、“我发现你有这方面的特长哎”;在行动上,多锻炼多支持。平时鼓励TA尝试力所能及的事,增强TA的信心和成就感,这样才可能有更多更大的尝试(在我们家里,其他事情确实都尽量让他们自己完成,但这次“开锁事件”确实啪啪大脸了,哈哈)。
第四,具体操作。首先是正视问题,让Ta知道必须尝试,没有退路。人天然具有惰性,需要一定的环境激发潜能。比如开锁事件中,爸爸告诉弟弟,哭解决不了问题,只能自己应对。其次是解决问题。实践出真知,只有自己动手操作,方能把想法落地,诞生经验和教训。此次事件中,爸爸在门外指导弟弟如何拧锁,引导弟弟自救。最后是巩固提升。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是需要填补的漏洞,事后需要及时查漏补缺,以进一步提高。此次事件中,哥哥也很给力,事后主动想到给弟弟示范,巩固弟弟开锁技能。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想必大家都明白,每个家长也都希望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解决问题能力一级棒,但首先我们需要做好“别人家的家长”,不断去激发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两个人的事,它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需要长期的训练和坚持,因此,我们先努力向“别人家家长”看齐,给孩子腾出一片勇于尝试的自由天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