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心理学人都有一个助人情结。听听我的一个初学心理的小朋友,给我的发问。
我家老公公有病,不去看病,不信中医,天天皱眉头怎么办?我老公不爱锻炼身体怎么办?我婆婆总是心眼儿小,怎么办?我的同事嫉妒我怎么办?......
很多的心理学者,抱着助人的情结去观察别人的问题,试图解决别人的问题。可现实是,别人不承认自己有问题,很反感,反倒认为学心理学的人有问题。对于我的这个小朋友,我明显感觉到解决了别人的问题,似乎对她更有益。而她似乎很少看到自己的问题。
一个优秀的个体咨询师和或本会团体导师需要具备德、道、术。德是自己的修养品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是要放在第一位,自己成为一个人格完善、心理健康的人才,才有能力去帮助别人实现。我们很多的心理学者,用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别人、帮助别人,常常忘了打铁也需自身硬。更悲哀的是,常常打着帮助别人的旗号改变别人,看似让别人受益,其实背后自己很受益,再有就是可以不面对自己的问题。
生活的诡异常常是自己的问题常常需要在与别人的互动中出现。所有矛盾的发生都是因为双方认知行为的偏差引起的,而心理学者因为自己有了一些理论知识,就常常把自己当作正义的化身。很容易发现别人的问题,而对自己的问题视而不见,或者是因为有了心理学的一些常识,把自己的问题很好的掩盖了,或隐藏到的到了意识的深处,于是错误地认为自己没问题,都是别人的问题,于是开始分析别人,改变别人。这个现象在家庭中常常出现,其结果是没人愿意被改变,不学心理的人,对学心理的人常常避之唯恐不及。
在我初学心理学的几年中,自己的家庭也曾走过这样的崎岖之路。
常常看到儿子身上的问题多多,可是最终一个也改变不了,终于有一天开窍了。要认可他们身上所谓的“错误”,是一种“合理”的存在,不能不允许,比如儿子就是喜欢打游戏,他消遣的方式主要就是这一种。其他的方式他没有接触或者接触了,并没有带来很多的快乐体验,所以他就选择了游戏。这就是当前对他来说最快乐的一种方式。如果我天天给他讲游戏的坏处,并干涉他打游戏,他就会烦我。当我对他的游戏不再过多关注。而认为这是一种合理的客观存在,转而关心他其他的问题,比方他对餐饮有些兴趣、很希望瘦身。在这两方面给他提供一些资料,资金。当他在这两方面取得一些成绩时,及时的鼓励他。他也渐渐也感觉到了快乐,他的注意力开始转移。而我也由最初的对他的挑剔、不认可,转而去关注他的优点,鼓励他的积极行为。于是,我们的关系也走向和谐。当然,也不只是他,对其他身边的人也应如此。
自己在学习中,提升了对人对事物的认可,改变了自己的一些方式、方法,最终才可以实现,让更多的人因为心理学而受益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