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继续徒步,继续在回昆明前品尝一地的特色美食,只这一次的有些太特别。
到大理南涧无量山看茶田里的冬樱花,被领队带进一家彝家菜馆,说要品尝“跳菜”。十几张圆桌不规则地贴墙摆放,在中间留出不算宽的通道,不一会儿,有人拿着支大编织袋,开始往通道上撒松茂,有些滑的地面立马换了感觉。
汤菜先上了桌,据说不适宜跳着上。跳着上?领队不给解答,让我们自己看。
两个身着民族服装的姑娘跳着舞步出现在通道上,哈,还有歌舞表演。岂知,不是。随后,一个只在头顶留一撮头发扎成小辫儿的阿黑哥举着个托盘,也跳着舞入了场。无论他如何旋转、跳动,托盘里的那盘菜如吸在托盘上似的,连位置都没变过。待他停下动作,先入场的姑娘将菜取出,送到了一桌客人面前。领队看着我们:知道了吧?这就是跳着(舞)上(菜)。

赶紧百度,词条曰:跳菜,顾名思义就是“跳着舞上菜”,雅称“奉盘舞”,俗称“抬菜舞”。起源于原始母系社会,盛行于唐朝民间,是古时候彝族人敬奉帝王在宫中表演的一种舞蹈艺术,后慢慢流传于民间。“跳菜”是南涧彝族举行喜庆、婚礼、丧事等活动之时必不可少的一种习俗,彝族村寨,逢喜事以“跳菜”助兴,遇丧事以“跳菜”化悲。
在南涧,跳菜被归为一门艺术。如果你以为每道菜就是被一个小伙儿或姑娘跳着奉上,那你可是有点儿看走眼了。
第二个小伙子头顶一个托盘、双手捧着另一个托盘进来了,幅度颇大地跳跃、转圈,菜们安然无恙。随后进场的姑娘除了头顶,换成了两手各持一个托盘,看来难度在逐渐增加。
“嚯!”有人惊呼。扭头看,一个姑娘头顶手举三盘菜,踩着一个壮实小伙儿的肩头来了。待他们的菜送完,更大的惊呼声让人注目,因为另一个小伙儿嘴衔一张摆着菜的小方桌、扛着同样捧着三盘菜的女孩子来了,我们这饭吃的更加不淡定了,好奇后面还会有什么。

一个男子口衔一根两头木勺出现了,他也头顶一个托盘、手托两个托盘。旋转、跳跃、蹲下跃上,稳如磐石。但他绝对不是高潮,眼见一个女孩上了一个瘦削胡子的肩,另有两个女子又攀上了他的两只胳膊,再有人分别给女子们手中递上托盘,如杂技一般,他们气势十足地进入了大家的视线。
跳菜吃的不是饭,吃的是视觉感受。出了餐厅,看见店家一家人吃饭,顿觉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