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姨夫在圈里发了一些自己的摄影作品,比如上面这幅,我说想借用在文章里面,问他可不可以(随时注意保护作者的版权)。他让我随便用,然后让我说下感受,我就看了一眼然后问道:“这是怎么拍出来的?荷叶上的露水么?怎么呈现彩色的呢?”姨夫回答说我没有看懂,让我放大了看,如果放大看就可以捕捉到里面的故事。还有故事?我有点蒙圈,不就是一张照片么。
我放大看了以后才感受到这张照片捕捉得有多美,更美的是姨夫给它的定义。姨夫说:“这个荷叶好比父辈,荷花是下一代,父辈用自己支离破碎的身躯还在为下一代遮风避雨。”多么形象又深刻的比喻啊!我们的父辈们不就是用这种精神在为下一代付出么。
可见万事万物只要注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就会变得有生命和灵魂。
由此我又联想到一句话“透过表象看本质”。就像荷叶看起来残破没有美感,但是当我们注入它奉献的精神,它又变得熠熠生辉起来。
好比我们有时候看人一样,我们从仪态,穿着,外表看到的都是最直观的外在印象,但往往不足以定义一个人的真实状态。也许他衣衫褴褛,但是却慷慨多金;也许他仪表堂堂,但其实无恶不作。所谓的不“以貌取人”就是这个意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点亮。如果你对面前的这个人毫无好感,那么试着将他“放大”,多了解他背后的故事。也许这个人对你不重要,你根本不屑于了解,但起码抱着这样一种心态“这个人或许没有那么糟糕,他有优点只是我还没看到。”不要急于去否定一个人。
台湾知名作家刘墉曾在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说他有一个朋友,结过几次婚,有一次他去参加那个朋友的婚礼,结果那个朋友的姐姐居然过来问他,为什么今天还做他的朋友?当时刘墉反问那个朋友的姐姐:“为什么我不做他的朋友?他可能对别人不好,对他的前任太太和女朋友不好,甚至对亲兄弟姐妹都不怎么样,但是他对我好,从来没对我不好过!”这个朋友并非没有亏欠他的地方,但他每次只是说那个朋友几句就算了。作为朋友,他欣赏的是那个人的优点。
其实很多时候,同一个人在不同人的眼里,有无数种解读方式,关键看彼此交集的是哪个点。你看到的仅限点而不是面!
戈培尔有句名言叫“谎话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这也是著名的戈培尔效应。我有这样一种体验,就是当我反反复复盯着一个人或者字看的时候,本来我是认识的,但看着看着,就会变得陌生甚至不认识。
当我看到残缺的荷叶和荷花以后,再回头看这张照片,我竟再也回不到当初看到露珠的那个视角,怎么看它都是荷叶和荷花。你看到了你所看到的,然后就成为你看到的。如果反过来,我先看到了荷叶和荷花,然后被告知它其实就是荷叶和露珠 ,也许我又会改变我所看到的印象。
很多时候我们的大脑被灌输了一种思想以后,就很可能变成一种思维定式。这也是为什么,别人的观点有时候会干扰你的判断,甚至带跑带偏你的认知。
“看不懂的,请放大”其实说的就是一种生活态度,凡事多看多观察多思考,也许就会看到一些别有洞天的风景。一草一木皆有情,一山一水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