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昨晚偶然间刷到了一个视频,大意就是一个人厌恶另一个人时的身体反应,比如听到他声音就浑身难受,甚至提到他名字就感觉不爽,反正就是当两个人的磁场不对时,连呼吸都是错的吧。
本来这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因为我们自己也会遇到这样的人这样的环境,这种情况下,我们大概率会减少与此人接触的机会,放过自己,也与环境和解。
让我破防的是评论区,清一色的是针对婆婆的各种恶意,语言之犀利,用心之恶毒,让我这个准婆婆不寒而栗。
我就想问问了,婆婆耗尽半生心血养大你老公,培养他成才,让他拥有了一份相对光鲜的工作。倾尽半生积蓄,为你们结婚买房,生了孩子,还无怨无悔地帮你们带娃,这样的婆婆何错之有,会被儿媳们如此吐槽谩骂。
也有专家说,这根本不怪儿媳,要怪就怪自己生养的儿子没有本事!此番论调,不又是在激化母子之间的矛盾吗?本来坊间就盛行什么“生是欲,养是责,托举才是恩”。这下可好,父母养大子女,责任尽到了,不再操心买房结婚生子,不奢望什么托举之恩可以了吗?父母留好养老本,能活动的时候就四处走走,真到不能动了,那就小病从医,大病从死呗,反正养儿不能防老。
其实,我们不能不长脑子,单纯的人云亦云。仔细想想,产生这种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除了信息时代的数据推送,我们自身是不是也真的存在问题呢?
首先,我们做老人的,真的不能倚老卖老,年轻人生存压力大,我们尽其所能,在他们困难的时候,拉他们一把。至于他们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回报,不要心存期望。这就是所谓的“课题分离”。我对你好是我自愿的,你对我不好也是你的问题。
其次,做晚辈的,还是得有点感恩之心的。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能竭尽所有的扶持你们,还有第二人吗?先不说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之类的传统文化,即便从现代经济学来考虑,对于金主,咱们总得也有基本的尊重和敬畏吧?
最后,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作为子女,既然已经成人,就支棱起来,独立自主的去工作生活,父母能帮扶,那是锦上添花,父母无能为力时,也请接受现实。作为老人,要明白子女生存不易,不能帮扶时就闭嘴,不要干涉年轻人的生活。
有条件的,一定要分开居住。
婆媳关系如同两个星球相遇,各自带着不同的引力和轨道。真正的和谐不在于一方被另一方吞噬,而在于找到恰到好处的距离,既共享温暖又不失独立。 婆婆的付出值得被看见,但被看见的方式不应是控制;儿媳的独立值得被尊重,但独立的空间也需要包容长辈的关切。这其中的平衡点,需要两代人共同摸索,更需要作为桥梁的儿子/丈夫用智慧去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