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小聚,席中两位都有在印度工作或者旅游经历,其他也有人和印度人工作中或多或少接触过,自然而然引发了关于这位邻居风土人情的话题。
一位在十个月内,游历了南亚大陆和中东某些国家的美女,认为去过的国家中,虽然都是热情友好的,但最令人感觉不同的非印度莫属。唯有印度,还有再想去游玩的动力。
感觉非常新奇,通过另外一位朋友的补充,总结为印度和以前一样,还是保持着精神至上、物欲淡泊,不同阶层都各安天命,关系融洽,没有攀比、嫉妒、不服引发争权夺利,互相倾轧,慢节奏习惯还融合到了现代生活中,对快节奏要求有一定的缓冲,所以即使基建远不如国内,饮食也未必都能适应,那里的安宁、与世无争还是令人精神获得极大满足,转而对其称赞有加。
两位都是在印度南部地区,不清楚北部是否相同。
民以食为天,国内还在挖空心思怎样吃出新奇特,在印度,完全不用费心。主要以蔬菜为主,豆类选择较多,再配以丰富的调料,就能果腹。工作的朋友,在当地酒店,能够吃到的肉类主要是鸡肉,偶尔有少量羊肉,但不清楚去外面是否能够吃到肉类。
有机会,应邀去当地中餐馆,被款待以荤菜,而陪同的印度人却因为自己是贵族,不能像平民那样吃荤,所以单点了素食。听起来,那里主要还是以素食为主。
堵车是现代社会常见的现象,听闻60公里开3个小时,在中国无法想象的效率,在那里并未引发特别大的抱怨。甚至在当地,驾驶人员,在路上碰到寺院,还要停下来,朝其礼拜一下再开车,虔诚可表天地。路上的小碰擦,根本不当回事,互相走人,无需劳烦警察,保险公司,当然,也不会造成拥堵。
对于有名的火车外挂乘客,两位都表示没有见过。但是火车不准时是事实。并且,火车不实施对号入座,早到早坐,后到站立,有的车厢还没有门。报站听不真切,实际坐火车旅游时,需要时不时向周围人询问站点,避免坐过站。
不知道是否由于物质追求淡漠,有些习惯听起来比较环保,也就是够用就好,减少资源浪费。比如会场,桌子中间有一壶饮用水,没有被子,需要喝水的参会者,直接拿起水壶,举高一点,倒进嘴里;某公司高管,开的车是北斗星,并且,在印度,这类小型车比较常见,开豪车未必让人肃然起敬。
经过一番交流,发现原来印度还有上述不为人知的面貌。和之前不同时期的印象都不相同。
小时候,印度电影还是比较多的,载歌载舞,热闹非凡。以为这个国度的人,个个能歌善舞,明眸善睐。
长大后,更多地接收到外挂火车乘客,阅兵式上奇形怪状的造型,落后的基建,鲜明的等级制度和几乎不存在的阶层流动,IT人才精英辈出等,其中负面的占比更多一些。实际上,通过近距离接触者,才发现,原有的印象都是不全面的。
风物长宜放眼量,不单适用于对邻国的认识,也能够延申到对所接触到的各种不同的群体、国家等,放开心胸,才能较为整体客观地认知,才能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