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讲述一下写经验贴的目的,一方面是记录下自己备考和学习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也是给准备考非全日制,尤其是同济设计专业非全日制的考生提供一些参考信息。毕竟目前网络上这方面的信息不多,我自己在备考过程中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我的文字能够解决大家的一些疑惑或者给大家一些启发,那它的使命就达到了~
接下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考研动机。“为什么要考研?”这个问题从你踏上考研这条路之后会不断的受到外界还有自己内心的拷问,当然并不是说你一定要找到标准答案之后才可以行动,只是有一个强有力的原因和动机,会让你在考研这条道路上一直坚定的走下去。
本科毕业后,工作or深造
在我读本科的时候,我是坚定的工作党,从大三暑假就开始积极地实习,先后也在广告公司和设计公司实习过,最终进入了一家车企工作。当时我的想法,首先本科四年学习缺乏方向性,学得浑浑噩噩,如果再继续读研的话,很可能还是浑浑噩噩的三年,所以还是决定先工作;其次是考虑到设计专业读研更优的选择是出国,但是并不想因为自己的选择给父母在经济上造成太大的压力,所以没有选择出国,也没有选择在国内读研。
工作一两年后,继续工作or读研
与其说我选择读研,不如说我选择在同济读研。
由于从事的并不是设计相关的工作,而且是在传统行业,所以在工作一两年后对自己的职业方向产生了迷茫,觉得自己向往的还是设计行业那种开放创造的氛围(当然这个可能只是我想象中的),但是如果直接跨行业找相关工作的话,难度比较大,而且很难有比较好的机会,就滋生了继续深造的想法。
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了同济创新设计学院,觉得学院的整体定位、氛围、师资力量等比较好,跟国际接轨,就读的话相当于半出国的状态了,尤其是学院的宣言“为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未来而学习和创造”,一下子就打动我了,简直就是把我的人生观价值观说了出来(先前发现比较接近我人生观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目标“实现人类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且我也想看看,自己努力一下,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度,所以决定开始考研。
其实这个决定我17年就做了,但是17年的时候动机有些不纯,当时很大程度是出于失恋后的应激反应,所以当失恋的痛苦过去之后,也就没有再坚持了;而到了18年更多是出于自己对设计的热爱决定再试一次,当然中间也有过迷茫和自我劝退(哈哈哈),不过还是幸运地坚持下来了。
全日制or非全日制
我报考的时候,选的是全日制,计划全身心投入到设计学习和创造中,恢复应届生的身份,重新回到设计行业。我本来以为我的决定会遭到大家的质疑,结果很神奇的是,身边的朋友、家人和同事都很支持,大概大家都觉得我应该属于设计师吧。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我的直线经理,因为读全日制就相当于以后要离职,所以我还蛮纠结要不要告诉老板的,但是我又属于一旦一个念头冒出来就藏不住的那种人,所以在一次工作会议之后,我跟老板说了我的决定。意外的是,老板非常支持,而且比我还兴奋地开始设想我读研后的生活。老板给我的反馈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我工作中在做设计相关的工作时,整个人的状态会更主动积极,所以证明我对于设计的自我驱动力比较足;另一点是出于她自己的经历,如果让她回到年轻的时候,她也会选择读个硕士,乘着还没有成家没有小孩的时候,更好地提升自我。
当然,不可否认读全日制存在风险,因为谁也不能保证你读完三年研究生之后就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而且三年之后你已经接近三十岁了,在同龄人都已经在行业内立足的时候,你还是一名应届生,还在参加校招从职场新人开始干起。对于这部分我的考虑是如果能够顺利入学,我其实不太会选择重新回到大型企业,而是选择创业或对自己成长比较快的乙方公司,尽量避免那种混工作年限的行业,因为你起跑已经比别人慢了,如果还是回到正常的轨道的话,那你会一直比别人慢半拍。当然能回到自己喜欢的轨道已经是一件幸事,不过人是善变的,而且你喜欢的很可能是你幻想中的那个轨道。
但是当我得知了我的初试分数并且调剂到非全日制之后,我会有些庆幸自己能够读非全。可能是人的认知偏差做得自我心理建设吧,觉得读非全三年后收获的是70%含金量的学历+3年的工作经验+保持经济独立,对比读全日制更保险些。同时,工作步入第三个年头后,我已经慢慢跨过了重复性的事务性工作阶段,开始深入地思考目前工作更深层次的意义,这也使得我对于目前的工作有了新的兴趣点,对于工作本身的热情有所提高。读非全日制让我能够在继续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周末时间读研,保持自己学习成长的状态,其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最后总结一下吧,准备考研的这大半年,我的感悟就是,真正改变你的并不是考研或者读研这件事,而是你一直保持备考时的这份努力和坚持。如果考研失败,但是你依然保持学习成长的状态,那你不会太差;如果你考上了研究生,但是又开始了三年浑浑噩噩的话,那你的人生道路并不会有太多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