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7-24 十二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语音整理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我们来看今天的内容,有子曰。游子,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就是有若。虽然他在孔子的弟子里边成就并不是很突出,但是由于他的长相有点像孔子。所以呢,曾经一度他坐在孔子的位置上,给大家去讲课。所以在后来论语各个版本变迁的过程中,虽然有的发生了变化,被增删。但是有若的这个语录呢,一直前面被冠以有子曰。可见,有时候人的长相还是比较重要的。
佛教认为相由心生,一个人长期积德行善,一定会在他的面相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也希望大家呢,日行一善,积少成多。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福报的人。就像毛泽东所说的那样,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好,我们还回到文本上,“礼之用和为贵”。礼是啥呢?它最原始的意义。就是用谷物,用酒肉这些去祭祀祖先。
但是呢,到了西周的晚期,这个礼呢,它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主要就是规范贵族之间的君臣父子关系。贵族必须遵守这些礼节,这些礼制,但是同时呢,还要灵活掌握。目的呢,就是达到了和,以和为贵。
正如我们群里边儿的一位老师说的那样,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那礼呢,就是人的外壳儿。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礼治的作用就是使国家事务处理的恰到好处。所谓恰到好处,就是说刚刚好。用孔子的话来说,那就是达到了中庸的境界。中庸的境界,就是以和为贵。那用礼治来调节社会关系的目的就是和,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今天的这个和谐社会。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这个不用多讲了,没有啥争议。就是过去的先王像尧舜禹啊,文武成汤啊,这些明君。他们治理天下,无论是大事儿小事儿办的都很恰当,那这一点呢,是最美的。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那遇到一些特殊情况,那就要特殊对待。要用礼来调节它。有所不行知和而和,就是说,如果按照原来的礼制行不通,那就要为了恰当而采取一些变通的措施。
举个例子说,武王伐纣以后,不到两年就去世了,那按照过去的礼制,就应该由他的这个嫡长子来继位。但是当时他的嫡长子只有九岁,那如果。有一个九岁的小孩儿去继位的话,那周王朝呢,恐怕就很快就就会被断送,所以呢,由他的叔叔周公来。行天王的大事,等到这个姬发成年以后,周公呢,又把这个君主的权柄还给了他。这就叫“有所不行,知和而和”啊,不是那么失败。
就算是这种临时的变通,它也不是随意变通的,也要用礼来节制,来调和,不以礼节制。亦不可行列,那是这里面实际上就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要要变通,要灵活。但是大的原则。又必须遵循。
那还是刚才那个例子,嗯,周成王年幼,谁来辅佐他?那只能是他叔叔。而不是什么其他的七大姑八大姨。所以完整的理解这句话,“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就是说,如果正常途径行不通,那就要为恰当而恰当进行变通。但是这种变通也要用礼治来调节。否则那也是不行的。
嗯,在这一段文字里边呢,出现了一个概念,就是和。和这个观念呢,恐怕现在也已经是中国人啊,国民性格里边的一部分啊。以和为贵。做生意的啊,讲究是和气生财。与家人呢,也要和和美美。
总之这一段呢。没有啥大的争议,我们理解上呢,就相对比较容易,那今天的内容呢,就到这儿了。
杨伯峻译注
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过去圣明君王的治理国家,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小事大事都做得恰当。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先生《论语疏证》说:“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说文》云:‘龢,调也。’‘盉,调味也。’乐调谓之龢,味调谓之盉,事之调适者谓之和,其义一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
有所不行——皇侃《义疏》把这句属上,全文便如此读:“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他把“和”解为音乐,说:“此以下明人君行化必礼乐相须。……变乐言和,见乐功也。……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者,言每事小大皆用礼,而不以乐和之,则其政有所不行也。”这种句读法值得考虑,但把“和”解释为音乐,而且认为“小大由之”的“之”是指“礼”而言,都觉牵强。特为注出,以供大家考虑。
李零讲解
这段话,有点绕,如何标点是问题。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是一层。孔子的意思是说,礼的功用主要是调和,先王之道是以和谐为美,即俗话说的“和为贵”。
“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这里的“由之”是顺道而行的意思。《泰伯》8.9:“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由之”也是这个意思。上文说,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所以小事大事都要依照和的原则来办。
“有所不行”,是另一层意思,和前面相反。前面说,小事大事都要依和而行,这是基本原则,通常要这么办。这里是说,情况也有例外。什么是例外?我在这句话的下面点了冒号,冒号的下面是说明。它的意思是说,和当然很好,但也不能太过分,为和而和;即使是和,不以礼节之,也不可行。
礼是处理差别的,通过差别,建立秩序,秩序就是和。和不是平等,而是不平等,或曰以不平等求平等。真正的平等只是理想,古人叫“大同”(《礼记·礼运》)。孔子也梦想大同,但他知道,礼是大同讲不成了才讲。所以他讲“君子和而不同”(《子路》13.23)。和谐社会是小康,不是大同。
商周社会,好比一个大村子,里面有宗族祠堂,王就是族长,定下家规家法,管这个村子,协调村里的各种关系,长幼尊卑,井然有序,这就是和。人是生下来就不自由,也不平等,和卢梭的说法相反。礼,最重要的用途,就是和稀泥,想方设法,把不平等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至闹出乱子。礼和德不同,不是个人修养,而是习惯和传统,约束人的行为规范。(礼之用,和为贵)
张居正直解
礼,是尊卑上下的礼节。和,是从容不迫的意思。斯字,解作此字,指和说。小大,是小事大事。由,是行。有子说:“礼之在人,如尊卑上下,等级隆杀,一定而不可易,其体固是至严。然其为用,必和顺从容,无勉强乖戾之意,乃为可贵。如君尊臣卑,固有定分,然情意也要流通。父坐子立,固有常规。然欢爱也要浃洽,这才是顺乎天理,合乎人情,而为礼之所贵者也。古先圣王之制礼,惟其皆出于和,此所以尽善尽美,万事无弊。凡天下之事,小而动静食息之间,大而纲常伦理之际,都率而行之,无所阻滞,礼之贵于和如此。”
礼贵于和,则宜无不可行者。然也有行不得的,这是为何?盖所谓和者,是在品节限制之中,有从容自然之意,所以可行。若但知和之为贵而一于和,率意任情,侈然自肆,全不把那礼体来节制他,则是流荡忘返,而尊卑上下皆失其伦矣。如何可以行之哉?此可见礼之体虽严,而不至于拘迫,其用虽和,而亦不至于放纵。古之圣王,能以礼治身,而又能推之以治天下者,用此道也。
辜鸿铭断句和译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孔子的学生有子说:“在礼的实践中,顺应自然的和谐才是最宝贵的。古代君主所奉行的治国之道,最宝贵的也在这里。但是,无论大小事情,如果一味地按照和谐的原则去做,有时候是行不通的。单纯地为了和谐而和谐,却不能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