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初,“作者电影”一词在德国出现,针对文学戏剧名著改编的电影,用于探讨电影作者的身份问题。法国电影批评家阿斯特吕克认为:“电影逐渐成为一种语言,所谓语言,就是一种形式,一个艺术家能够通过和借助这种形式准确表达自己无论多么抽象的思想,表达萦绕心头的观念”。是枝裕和正是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作者电影人,在电影叙事、视听语言、创作手法上都独树一帜。
讲故事是电影的首要任务,传统剧本很大程度上以黑格尔的“冲突律(注:戏剧动作在本质上须是冲突引起的)”。然而,是枝裕和的电影整体上呈现出去戏剧化的写实和反情节的叙事,属于典型的现实主义叙事范例。他的电影常弱化故事情节,依靠日常细节和人物对话推动,同时将人物置身受限制的特殊情境中,展现他们的困境和挣扎,记录式地观察人物生存状态和精神变化。他通过东方式的诗意情节内核结合西方式的客观疏离的影像态度,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审美。
早年纪录片拍摄的工作经历对是枝裕和的电影创作影响深远。他曾说过:“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的分界线是人为的,我会努力用自己的影片去瓦解。”所以观看他的电影,没有花哨的特技,没有复杂的剧情。善用长镜头是他电影的特色,大量的大景别固定长镜头,通过演员纵深运动的场面调度,呈现出真实自然的静态美,克制而又温情。
与注重理性思维的西方文化不同,东方文化跟倾向于感性的体验。在他的电影里,通常有两类象征隐喻的表现手法,一是通过具象物件多次重复达到深化隐喻性,二是通过有意味的形式影像传达内在隐喻性。在多部电影里,家庭成员共同制作料理的场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食物成为了家庭凝聚力的象征,围绕食物展开的对话更是塑造了家庭成员的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