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刻意训练过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我觉得跟认知心理学里一个叫做自动化思维的词可以划等号。指的是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自然而然的思考方式,思考路径。这往往是由我们过去的经验所决定的。
哪些思维方式是你刻意训练过的?这是知乎上一个关注超过10w的话题,我也很感兴趣。
我觉得这个话题这么多人感兴趣,一方面是因为,思维方式就代表了一个人本身,听牛人分享这个,就可以更加了解一些牛人的世界。
思维方式,等于是现实中的攻略,里面包含着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可以吸取到很多智慧。
其实我们受教育的过程,也是思维方式被训练的过程。
我们在学等式的时候学过等量代换,所以我们对比两支没有交过手的球队A阿森纳和B广州恒大的实力的时候,会想到找一支跟他们都交过手的球队C拜仁慕尼黑作对比。阿森纳A和C拜仁慕尼黑相比,战绩稍占劣势,B广州恒大和C拜仁慕尼黑相比,差距很大,所以A的实力在B之上。
学了博弈论,我们解决了囚徒困境,知道了最佳决策方案,因此我们谈判的时候就会去考虑对手的最佳方案是什么,我们的相应方案是什么。
我自己印象最深的我刻意训练过的思维方式,有这么四种:
相关不等于因果
把相关当成因果是人的天性,或者说是所有动物的天性,而让自己明白相关不等于因果,是需要刻意训练的。
巴普洛夫的狗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一开始,给狗摇铃铛,狗不分泌唾液,给狗吃肉,狗就会分泌唾液。然后铃铛和肉不停地同时出现,狗在一边听铃铛一边吃肉的过程中,不停分泌唾液。到了最后,狗光听到铃铛,即便不给它吃肉,也可以分泌唾液了。
这个实验其实还有对照组,如果有时候摇铃的时候有肉,有时候摇铃没有肉,那么狗不会在只有铃声的时候分泌唾液。
如果先吃到肉再响起铃声,那么狗建立起这种联结也要慢一些。
这就是典型的把相关当成了因果,只有当狗从生理上,建立起了一种“铃声之后就会有肉”的联系,听到铃声之后才会分泌唾液。但实际上,铃声并不会导致肉的到来。
狗会这样,人也会这样,因为这几乎是一种生理反应。但是很多时候会导致谬误,带来不好的后果。
例如看到黑人大多数贫困,就认为肤色和贫富之间有因果关系,是因为他们是黑人,所以才贫困。
看到整体来讲女性的事业成就低于男性,就认为性别和事业能力有因果关系,因为是女人,所以能力不行。
今天我们知道,这都是错误的,黑人贫困是因为历史原因,女性事业成就不高是因为社会偏见。但这些错误的相关当成因果,都会建立一种自我验证的预言,形成一堵看不见的墙。让原本遭受不公待遇的群体遭受更大的不公。
有时候相关和因果的关系也不那么显而易见。但会影响到我们分析相对复杂的问题。
例如我在知乎上看到过有一个高赞回答,观点是说大学生创业是伪命题,不靠谱,理由是他在孵化器实习过一段时间,见过上百个项目,限于大学生的眼界,项目高度集中在社交、信息汇总、教育、工作室四个方面,但是几乎没有成功的,这说明大学生眼界不行所以创业是不现实的。
关于这个结论我保留意见,但是他总结的这个原因,明显是一个谬误。虽有风口、夕阳产业之分,但以上行业并不是夕阳产业,不会直接导致你创业失败。
大学生更多选择这几个方面的创业,是因为大学生的资源集中在这几个方面,加上这几个行业都是知识密集型的,而其他很多行业是资本密集型的,大学生的优势在于知识和智慧,不在于资本,因此无法参与资本密集型的行业。
而大学生创业失败,主要是因为本身能力不足,资源不够,而不是因为这些行业不行。
如果错把相关当成因果,只会导致自己得出错误的结论,之后对形势作出错误的判断。
那么相关不是因果,相关是什么呢?
相关就是两个变量共同变化。只有A导致了B才叫因果。
而共同变化的情况有很多种,也许你以为是A导致B,其实是B导致了A,比如有微博说性生活越多越有钱,是真的吗?会不会是越有钱性生活越多呢?
也许是C导致A同时C导致B,比如说越听话的学生成绩越好,是真的吗?会不会是老师家长的更多关注,同时导致了学生的听话和成绩好呢?
甚至巧合也可能相关。例如说起萧敬腾招来大雨,黄旭东毒奶导致输比赛,我们都知道是开玩笑。但是一说到一些不熟悉的领域,例如某型号磁疗水导致颈椎病变好,吃盐防辐射,还能这么清醒吗?
知道了这一点,可以少受很多蛊惑,免去很多失误。
为结果全面负责
为结果部分负责,这其实是我们从学生时代走来,都会带有的一个行为习惯。
为什么学生是为结果部分负责?因为所有的考试和题目,都是在给定的框架里面进行的嘛。
如果题目超纲了,这不是我的责任。如果给的任务太难了,我做不出来不要紧,因为有不懂的问老师嘛。如果题目条件不够,那简直可以骂人了,浪费我时间,这种题还让我做。
但是这个习惯是极度错误的,因为为你的行为负责的,只有你一个。
我机缘巧合,从刚毕业就在一家很多业内大咖的创业公司跟着他们一起创业。
一开始也是什么都不懂,拿着任务一脸懵逼,连第一次的会议记录都是当时的领导带着我手把手教着做的,因为我当时的确不知道格式,就问了。毕竟是大咖,也的确是好领导,愿意手把手带新人,能遇到也是运气。
跟着大咖们耳濡目染,慢慢也就知道了很多职场人和学生的不同,其中一条就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为自己做事的结果全面负责,而不是让别人全部帮你铺垫好。
去年开始自己创业,虽然自己也是头一次,但是就明显发现了有一些实习、工作经历的人,和完全没有职场经历的人,做事的思维方式很不一样。
同样一个任务,有职场经历的人,会自己去策划,自己铺垫资源,遇到问题请教相关的人,遇到困难再想好相应方案来问我,跟我商量对策,关注并处理好每个会影响到结果的细节。
对于只在校园里读书的人,虽然能力也不弱,但是过了几天,进度明显不如另一个人,他说其他人没有配合,不好做。
还有另一个实习生,活动迟迟没有推进,说是在等另一个同事给材料。
我跟他们说了几乎同样一番话,这件事交给你,就是希望你为结果全面负责,任何跟结果有关的问题,都要想办法去解决。资源不够多,人员不到位,也应该想办法呀。解决不了的也要自己去寻求帮助,或者再问再讨论。而不是放任不管等着结果,如果最终结果不够好,即便责任推给别人,对这件事也于事无补了。
我自己也是年轻人,的确当时没想到有这种思维上的差异,而且不是个例。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他们的做事效率明显变高了。
忽然回想到我当初也是做会议记录都要问领导具体怎么做的小白,也是脸红了一下。
年轻人不怕犯错,每个人能力侧重点不一样。只是这是一个意识问题,就像是一个方向性错误,如果不早日解决,有再多的能力也发挥不出来。
而一旦解决,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你的潜能也就能够喷薄而出了。
压力管理
减压似乎是一个不用培养的思维方式,压力大了之后整个人都不好受,胸闷气短又焦虑,谁都不喜欢。减压可以说是本能。
但是压力管理却是一个需要培养的思维方式,因为压力管理不仅仅意味着减压,更意味着控压,也就是压力不够的时候要加压。
这可能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
我们的压力往往是外部的,总的来看,似乎只会大不会小。小时候,家长会给我们压力,让我们学这学那。后来有考试压力、升学压力、竞争压力、就业压力。工作之后有领导给压力,似乎压力永远不会小。
但真的是这样吗?
上学的时候,虽说有考试压力,升学压力,但是有没有普通班的尖子生,虽然班上名列前茅,但是总体成绩却不如人意?
有没有天生压力不敏感的人,玩玩闹闹,九年就过去了,荒废了青春时间?
工作之后,虽说有领导压力,业绩压力,但是有没有业务上很熟练的人,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拒绝提升自己,于是发展停止?
没有压力,说明自己一直在舒适区,一直在重复自己擅长的事情,一直在做自己觉得简单的东西,一直没有学习新的东西,迎接新的挑战。
长此以往,人生也就如此了。
每个人都有一些减压的方法,压力过大了,网上也有很多建议去帮你减压。有的人唱歌、有的人运动,有的人自己能想开,有的人打游戏。
但是怎么去增压,很少有人会提到。在我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想想未来的目标,认清现实的不完美,找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制定计划,开始工作,也是绝佳的方法。
减压很重要,它能让你舒服;增压也很重要,它能让你出色。
执行力大于完美
这其实同样是一个“学生病”。
为什么又是学生病呢?因为学生是最重视思考,轻视行动的人群之一了。
一道题,三分钟写出来和十分钟写出来,都是15分,我为什么要三分钟写出来呢?万一写错了怎么办?
最合理的方法当然是把时间用完,提前交卷都是不鼓励的。
这都没错,但只是在考试中没错。这是考试的规则,却不是现实的规则。
现实是这样的,第一种情况,你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点子,同时有一万个人也想到了这个点子。如果别人先做出来,广为人知,就具有先发优势,你反而成了模仿者。
第二种情况,你还是有一个很不错的点子,但是想让它变得完美,于是你开始闭门造车,憋了再憋。两年之后,大家都不玩这个了,于是你的点子错过了最佳时机。
第三种情况,你还是有一个不错的点子,但是想让它更完美再问世,于是顶着每个月几十万的固定成本开始研发。于是在有完美的产品之前宣告破产了。
明白了吗?就好像把考试的规则改成了时间不限,但是做多少就有多少成果,先做完还有评分优势,做的过程中还要花钱。
这不是在鼓励急功近利,只重视短期,不重视长期大型成果。你也可以做长期工作,但是不停产出阶段性成果。
因为更多的情况是,苛求完美,没有带来任何的效果,只带来了拖延症,因为你不完美就不动手,但是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完美呢?于是你总也找不到完美,就迟迟没有动手。
大家赞赏约翰纳什,宁愿拖着论文,也要做出独创性的成果,最终写出了均衡论。但是没有人看到他是从什么时候就开始构思,开始积累,又有多么深厚的学术底蕴。
大家赞赏詹姆斯卡梅隆十年磨一剑,做出现象级巨制阿凡达,但是没有注意到这十年他做了什么努力,技术有了多少的进步。
一鸣惊人固然好,但这个前提是你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行动。
这就是我刻意训练过的四种思维方式,相关不等于因果、为结果全面负责、压力管理、执行力大于完美。
暂时只想到这么多,更多的等想到了再跟大家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