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在上学时接受的是传统的教材观,老师依赖教学资料解释教材,将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来“教”学生,而到了工作岗位,新教师面临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新课程的教材观认为,不必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因此,教师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一味地照本宣科,而应该大胆地质疑并有所创新;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和传授者,也有权自己选择教材、编写教材;教材应该是多样化的,它的功能定位也应由“控制”和“规范”逐渐转向“为教学服务”。就是说,课程改革要求新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自己的个性来整合教材、建设教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实践,要完成教师角色从“教教材”到“用教材”,从教材的被动执行者到教材的开发者和主动使用者的根本转变。第二,要充分尊重教材,发挥教材优势。
教材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媒介,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教学活动,必须凭借教材进行。《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是师生一起通过对教材的探讨、研究、开发来实现的。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形成能力的资源,是学生情感养成的阳光雨露。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大都由权威部门组织专家编写,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权威性。新教材无论从内容选择还是从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新教师对教材应当表现出应有的尊重,要在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用好教材、用足教材,不应该轻易抛弃与否定。在研读教材时,要充分尊重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深入地研究、挖掘新教材中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进行教学设计。
当然,尊重教材不等于盲从教材,编写教材要全面达到“三性”(即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材中偶尔出现一些错误,并不奇怪,所以新教师在对教材有必要的尊重的同时还要敢于质疑,敢于纠错。在质疑中开发教学资源,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第三,依据学情,补充调整教材。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一方面要依据自己的特点、优势,还要依据学情。所谓“依据学情”,就是贯彻新课标“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选择教材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发展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新教师应明确,教材不是实施教学的“法定”文件,而是需要师生去加工和创造的原始材料。教材仅仅是教学的一种材料和工具,是师生间进行建设性对话的“文本”和“材料”,是在教学过程中被师生加工和重新创造的对象;教师应该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个性化地实施教的方法,对教材作革新性和创造性的使用。
教材往往是面对全国、全省等一个很大的区域,由于地区、教师、学生存在着差异性,新教师在要结合“学情”去选择教材,调整教材编写顺序,灵活的对教材进行一些改进,甚至可以自选篇章补充或替换原有教材,优化组合教材资源,设计弹性化教案,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换句话说,就是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预设,恰当调整教材,使教材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第四,激活开发,拓展延伸超越教材
教材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结目标”。教材内容不仅仅只是教科书中的文本信息,还包括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习惯上大家都只把教科书中的文本信息视作教材内容,而对其他众多的课程资源却很少考虑。其实,在社会急剧进步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以教科书为载体的文字教材,已不可能承载全部的教学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早已大大扩展了。因此,新的教材观认为教学资源是多元化的,教科书并不是学生获得知识和经验的唯一途径,还应该从其他很多方面去选择,获取教学内容。针对具体的教材,新教师在深入挖掘课内资源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拓展利用各种课外资源来支持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