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所以探索人类行为的推动力,不是为社会偏见寻找生物学支撑以“合理地歧视”,而是剖析偏见的本质,从而打破偏见。
一、
人类的最高动机是养育子女,次级是留住配偶,再次是获得配偶。至于地位/尊重、归属、自我保护和其它直接生理需求,都在其下。如右图,与其说这是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修缮和发展,不如说这是解构和重建。
本书介绍了演化心理学。区别于传统心理学对人类行为的解释,演化心理学更偏向于将人作为一个生物物种,并不高贵和神圣的物种来分析所有的行为。上图中的人类基本动机层次,就是最直观的解答。
二、
生物最高的目的是基因的传承,人类的表现就是养育子女。而养育子女,就要留住配偶,男性提供社会资源,女性提供家庭照料。
留住配偶的前提自然是获得配偶,男女就又不一样了。因为女人在养育子女方面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和时间,相反男人只需要提供精子,所以双方的择偶标准自然不同。
男人的所有择偶标准归根结底只有一个:看脸(肤浅的男人)。而对女人而言,男人的颜值并非选择依据之一,他们更在意男人的社会地位、物质财富和精神地位(势力的女人)。另外,创造力、品味,也是女性看重的品质之一。(这说明了人类所谓高尚的精神追求,本质上也是不过是求偶策略。)
与此同时,吸引配偶的策略上也会显现出差异,男性会表现出攻击性、炫耀性消费,以证明自己的资源足以对后代负责,创造力的优势可以证明优良的基因。相比之下,女性的策略则要内敛得多,他们会炫耀自己的养育能力,展示自身成为合格母亲的重要素质。
三、
说到这里,可能就会有人抨击说:这是彻彻底底的偏见,这是对现代女性的歧视,还试图用生物学来合理化这种偏见和歧视,罪加一等!没错,早期演化心理学被大肆攻击,被称为彻底的种族主义者,因为他们在证明种族主义存在于基因而非观念之中。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演化论时间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类为什么如此普遍地倾向于对其他群体的人产生偏见,而且还有利于我们理解造成这些倾向高低起伏的因素,这就为我们打破偏见制造了可能性。看到偏见时,我们理应去了解偏见的机制,而非蒙上眼睛假装世界和平。
简而言之,我们之所以探索人类行为的推动力,不是为社会偏见寻找生物学支撑以“合理地歧视”,而是剖析偏见的本质,从而打破偏见。
四、
除上述案例之外,本文还做出了其它论断及其解释:
比如,男人永远(除了刚性成熟时喜欢年长的异性)喜欢年轻、漂亮的女人(没错,男同性恋也喜欢年轻漂亮的男人)。而女人则永远偏向年长、有地位和经济基础的男人。——年轻女人有更好的生育能力,年长的男人则有更好的社会资源,以培养后代。
又如,在有女人在场时男人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勇敢的男人才能保护自己的女人和后代。
再如,如果给一个人看很多比自己优秀的同性照片,他们会倾向于更加保守地看待性。——潜意识里他们会感到自卑和不安,认为开放的性关系会导致自己没有性伴侣。
五、
本书的架构,核心为第七章,前半部分由浅入深引人思考,推出更新的人格需求层次理论,后半部分将之推广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令人顿生醍醐灌顶之感。
由于核心章节是对马斯洛人格需求理论的修正和补充,所以与马斯洛的《人类激励理论》对比阅读,相信会大有稗益。
7/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