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忽视的“桥”
每个孩子的成长,总需经历许多阶段,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阶段,如同一座桥,从这一端走向那一端,孩子便走进了启蒙开化之门,学习了文化也渐懂得规矩。于是孩子逐渐长大,一个层级一个层级的过桥就会发现,文化学得越多,有些桥就越显难过。以至于到了小学毕业之时,曾经可爱的小朋友们开始有了差别,很多人都在分析这种差别,有习惯说,性格说,家教说甚至是智力说,众说纷纭,无一定论。于是从这一端的小学走向那一端的中学,经过了这座桥,孩子的差别会更大。
许多人都心存疑惑: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为什么孩子不遵守规矩了?这确实是个问题,很多专家也从科学的或是通俗的角度去分析阐释这个问题,“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也曾拜读过一些关于这类孩子过渡的著作,但总觉得套话大理太多。记得有一本书中将这类变化归入到青春期问题,我便觉得荒唐,只要心向青春,何时不是青春期?只要生命还存在,何处又没有问题?带了这么多年的中学生,当我站在中学这一个端点,回头望向这座桥的时候,我看到那边的小学生带着规矩走向这边,开始有了诸多的不适。翻看以前的笔记和班级志,这个问题在我的头脑中渐渐有了答案。
这是一座桥,桥的这边是小学的规矩,桥的那边是中学的规范,在规矩中不听话的孩子,并不是真正不好的孩子,在规范中没有做好的孩子,却是在中学应该被帮助的孩子。我有过这样的观察,从小学过渡到中学的孩子,都知道上课不能说话,作业要完成,书写要好看,但这些不说话,要完成,要好看,大多来自于规则,孩子们对于规则在六年中应该是谙熟于心的,但到了中学,上课说话依旧,作业无法完成,书写仍然不好,让许多的老师和家长头疼,为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没有走好这座桥,许多教育专家把这种现象定义为习惯的过渡,我并不反对这种观点,但我总是执着的认为,好的习惯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好的,诸如孝悌,勤俭,友善和读书,这并不需要过渡。而不好的习惯,一经养成也很难有过渡之说。惟有规矩和规范是不同的。
规矩,如纸上和墙上的东西需常说常令;规范,如脑中的思想,在中学往往是身教得来的。因而,若要学生顺利走过这座桥,教师在引导和教育 方式上,就要有规矩向规范转变的意识,如同我常说的“口香糖”现象:在小学,夏天地上有了口香糖,老师往往会讲,我们要保持教室的清洁,这样同学们的学习环境才会好,请值日生课后打扫干净。第二天,口香糖仍在。于是老师有些生气:有些值日生是不负责任的!可第三天,口香糖还在,于是老师更加愤怒地批评了学生,孩子们很委屈,原来是天热,口香糖黏在地上怎么也清洁不干净,怎么办呢?只好挨批评。这件事到了中学,版本应该变成这样:老师看到地上的口香糖,微微一笑,:“呦,不该出现的东西出现了。”值日生脸红。老师拿着笤帚簸箕亲自清扫,发现了口香糖发粘的问题,什么话都没说。第二天老师带了风油精,洒在了口香糖上面,很快口香糖化了,地面清扫干净了。学生们既惭愧又佩服,从此,教室的地面没有了口香糖。两种方式都没有什么错,问题就在于我们在“桥”的两端,往往在意了规则而忽视了规范,也就是说,孩子们是在成长过程中的,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更需要的往往是示范身教。我常常在初一年级的课堂上发现很多小手背在后面听讲的学生,不可谓不讲规矩,但是模仿,动手,实践,讨论,思考才是课堂最需要的,老师们往往会表扬“静”的学生,却往往忽视甚至是反感了“动”的学生,而或许,“动”才应该是规范,遗憾的被我们忽视不见了。
从那端的规矩,走向这端的规范,除了是每个孩子必经的过程,更应该是每个教育人所要思考和经历的,从言传到身教,从严格管理到睿智陪伴,没有什么大道理,却是亘古不变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