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第9期印证班6小组第三封家书
日期:2024年11月28日
姓名:谭娴
主题:《思考:如何在担当中拿到做到的力量》
尊敬的博仁老师,大爱付出的志愿者家人们,第9期印证班6小组的良知伙伴们:大家当下好!我是谭娴,来自国藩故里、湘中娄底。这是我进入印证班的第三封家书。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思考:如何在但当中拿到做到的力量》。
时间飞逝!还记得上一封家书中写到“风雨之后,必有彩虹!唯有乘风破浪,才能勇立潮头”,一下子就到写第三封家书的时间了。
在平台学习将近两年又四个月,从正心班期开始担当一直到格物班和致知班,中间稍作休息,进入笃行班,继续担当。线上线下都会有人纳闷:你们在平台担当志愿者,付出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到底为了什么呀?我想说,担当之初,是秉着“受益于平台,得回馈于平台”的初心。然而,在担当的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到平台经常流传的一些金句的魅力,比如说“担当是最无后遗症的行为”,“越担当,越成长”。。。等等。所以,今天,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到底该怎么样才能在平台担当中拿到做到的力量?
一、从“心”出发。来到平台学习之后,我审视过自己,一直以来我自己都做事情总是踏踏实实,看得准目标,能落实到行动,并且总是会不达目的不罢休。所以在工作中能达成在别人看起来还算不错的目标。可是人生总是会在不经意处给我们设限,让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会碰到阻力,想而不得法,不得法而不合心意。这样,有方向而无方法,在左突右冲中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样子有些狼狈,眼神有些疲倦。来到平台学习之后,给自己填补了认知上的不足,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一下子悟到了“改过”和“责善”,这简直是两个杀手锏,可以直接朝自己的认知靶心动刀子。所以,认知升维了,心里有了底气。以前一直有一个观念,就是我们只要把自己的优秀的一面发挥好就可以拥有美满的人生,我们只要心怀善意去指出别人的可以更好的方面就不需要注意其他。现在分析起来,这样的思维是典型的“严于律人宽以待己”呀,与毛主席提倡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完全相反。当换了一种思维方式之后,就会时时事事多了一个觉察,我这件事情是不是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还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也就是阳明先生的“去人欲存天理“,觉察自己有没有私欲。从心出发,用良知照见自己的思维,如”太阳一出鬼魅魍魉潜消矣“。
进入正心班,开始担当。同样,从心出发,与学员家人进行沟通,以自己的做到,引领学员家人在学习中拿到做到的力量。
二、从“行”出发。担当志愿者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践行机会。致良知平台学习的核心内容是阳明心学。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是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对外界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认知是源于我们内心的想法。而每个人本自具足,每个人内心的良知是一样的。通过在实践中不断践行,格物致知,来恢复自己的良知本体,是我们时时事事要做的事情。而在平台担当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收获这样的喜悦。这种喜悦来源于我们在担当过程中不断地把所学到的理念用于担当实践;同时也来源于我们可以在担当过程中可以照见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自己的认知维度;更来源于我们在担当过程中碰到各种各样的卡点、问题时的成功解决和突破。有人可能会说,大家都说快乐担当快乐担当,怎么我担当就感受不到快乐呢?我曾经和一位志愿者老师在聊天的过程中聊到这个话题,TA就说,我总是找不到大家所说的“担当的快乐”,因为总是有问题等我去解决。我们讨论的过程中,确认了“问题”,即卡点,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确认了,解决问题就是突破卡点的观点,还确认了“方法总比困难多”的思路,最后确认“只要目标笃定,心意笃定,方法自然有,结果自然来”的路径。当我们这位家人打开自己的心,赋能我们的组长老师笃定担当,相信我们的学员家人笃定成长,在升班中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一些组全员升班,一举破掉她心中的忧虑。所以,后来我甚至能从TA发送的信息中听到她的欢喜,听到了她的喜悦。相反,如果我们在担当中碰到困难就停滞不前,碰到困难就是担当太难了,那我们是体会不到克服困难的喜悦的,也体会不到担当给我们带来的长久的愉悦。所以,这个“行“,是行动,是不断的”行“万里路,是不断地”行“走在担当之路,是对自己十分肯定的”行“,也是对志愿者老师十分肯定的”行“,更是对学员家人的无比相信的”行“。
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来到平台,受益于平台,感恩于平台,回馈于平台,贡献于平台。
感恩阳明先生的智慧指引!博仁老师大爱搭建致良知平台!感恩所有志愿者们无私大爱的付出!感恩所有同修家人的共同陪伴!
感恩大家!我爱大家!祝福大家!!
此致
敬礼
谭娴 敬上
2024年11月28日
期待明天孙红菊老师的优秀家书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