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张小桃在书中《你是孩子的光》说,“妈妈是孩子的光,孩子也是妈妈的光,这是在血缘之外,两个生命之间更深的羁绊。”
我想说,“父亲是孩子的光,孩子也是父亲的光。这是在血缘之外,两个更像哥们的父子。”
读了这本书,我很欣慰,更庆幸自己参与了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瞬间,在这些感动的场景中,让自己理解了更多,也学会了更多。
我从来没有想过因为一个人而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决定,尽管我和爱人之前的两地分居,也没有做出任何的决定,但这个小家伙却让我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记得2012年秋天的午后,阳光温暖,爱人给我打来电话说,“恭喜你,要做爸爸了。”
当我第一次知道自己要做爸爸的时候,一股脑的激动与兴奋,把这个“新闻”转播了好几个好友。
冷静下来之后,又开始紧张起来,对于父亲这个角色我根本没有一点概念。
爱人在网上买了很多的育儿书,从国内的育儿经典到国外的儿童心理,每一本都像一本工具书,又宽又厚。
不仅如此,每天她的吃喝拉撒都有固定的规律,穿衣睡觉一点都不敢马虎。
这个阶段的妈妈简直就是一个完美妈妈的标杆。
那时的爸爸还不知所措,直到孩子呱呱坠地后,才发现自己身上有了父亲的责任,开始考虑,自己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父亲。
爱人带着孩子在老家,我还远在千里之外的城市,每天只能通过妈妈发的照片和视频看孩子。
那段时间是我内心最折磨的阶段,时常有种莫名的孤独感涌进心头,一边不能停止想孩子的冲动,一边又不能放弃现在工作的痛苦。
因为我在工作上的努力才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待遇,所以我不想失去这个来之不易的工作。
可如今,不仅有一份家的责任,更重要的是一个父亲的责任。
纠结一段时间后,我毅然决然放弃了这个理想的工作,钱可以慢慢赚,可孩子的成长我不想错过,我想离我的孩子更近一点,想和我的孩子在身体和心灵上更亲密的接触。
尽管我知道,我并不能确定自己能做一个完美的父亲,但至少我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做一个不缺席的父爱!
那个时候的妈妈,除了面对有宝宝这个喜悦心情之外,更多的是紧张和焦虑,一方面是自己疲惫的身体,一方面是妈妈和婆婆的“经验指导”。
我的回归让爱人轻松了不少,尤其是婆媳关系上给了她很大的精神支撑。
在这之前,我也根本没有看过任何的育儿书籍。
在这之后,刻意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我发现,父亲的角色对于孩子是多么的重要。
爸爸能让妈妈感到身体舒服,心情愉悦。至少能够帮妈妈阻挡掉一些不必要的烦心事,还能顺便搭把手。
在育儿方面的问题,还能够一起商量,给妈妈在道德和精神上很大的安慰。
最重要的,爸爸的身上有很多正面和积极的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
高质量的陪伴,就是一次价值千金的言传身教,也是让孩子认识男性力量的好时机,帮助孩子拓展和丰富内心世界。
曾经有朋友问,“你花这么多时间在孩子身上,给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我说,我在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童年,那些儿时的遗憾,又让自己重新来过一回,理解了生命所在的意义。
作家龙应台说:父母和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期的’。
一旦错过了,花再多的经历和时间都无法弥补。
在之后的陪伴过程中,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爸爸,但我一直在做好一个父亲应该做的责任。
随叫随到,随时随地的积极陪伴,把孩子的事情当成所有事情的首位。
一起做游戏,一起锻炼,一起去冒险,一起读故事,做稀奇古怪、摸爬打滚的表演,也给孩子记录了很多有趣好玩的故事。
这些父亲该有的角色,让孩子理解到了力量,规则,理性和勇气。
书中提到了另一本书《性格的力量》的观点: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重要的不是给孩子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帮他们神情一系列有价值的品质,如专注力自控你好奇心,责任感,勇气和自信心等。
看到了孩子身上的这些优点,正在一点一点的回馈给我们,他能独立搞定自己的生活,洗澡、穿衣、独睡,他能感受到爱、理解爱,体谅别人的痛苦,能够尊重并爱别人。
在他六岁时,爷爷离世了,可他安慰我说:“爸爸,你别哭!”
我当时很惊讶,问他为什么。
他眼含热泪地说,“因为我不想你哭!”
他内心已经难掩伤心的情绪,却不忘来安慰我。
这是一个六岁孩子的坚强和感恩,他已经理解了生死离别,人间烟火。
在那一刻,他真的不像我儿子,更像我哥们。
在这近八年的陪伴过程中,自己并没有做到一个完美的父亲,自己也有很多的缺点,甚至犯过错,做过一些现在想想都觉得后悔的事情。
也正因为如此,孩子能理性看到别人的缺点,理解和接纳别人的不足,最后达成愉快的相处。
他甚至能和自己做朋友,陶醉在自娱自乐中。
书中说:当我们努力成为一个完美的父母,要求自己优秀,符合标准不能犯错的时候,却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自我逼迫式的完美,本质上是对自己的不认可和不接纳,仿佛只有做到完美,才可以得到孩子的爱。
孩子想要的,是一个能够陪伴的爸爸,能够理解和包容彼此的父母,并不是能够提供物质条件有多么了不起的父母,甚至把自己当成超人的父母。
朋友中也能听到,“我为了孩子放弃了高薪,放弃了很多兴趣。”
“要不是因为孩子,我早已是功成名就。”
这是赤裸裸的情感绑架,这些并不能让孩子对父母产生崇拜,相反,会让孩子产生愧疚,让自己今后的选择变得更不自信。
最后,用儿童天赋智能测评师大眼睛的书评结语:通过孩子,我们能将自己懵懂的幼年再走一遍。这种神奇的体验,能让我们更懂自己,更懂孩子;更爱自己,也更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