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的定义
荀子给“知”下了一个准定义: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解蔽》)
这个知不是所谓知识,而是人能够知晓事物的官能,或者说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一种天赋属性,与生俱来之时,人人都是一样的: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荣辱》)
知,与材、性、能均属于天然禀赋,人人一样,君子、小人之分是因为后天的发展会有差异。比如“有圣人之知者,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役夫之知者。”(详见后文)
荀子拿玉来比喻知的特点:
“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法行》)
杨倞注:“似智者处事坚固又有文理。”像玉一样,坚实而有文理,这就是知。似乎可以解析出知的两个特点:坚实的探索精神和条分缕析的辨别能力。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理”。理,一方面作为玉内在的纹路,一方面又是按照纹路治玉。这是汉字所蕴含的思维特征的经典地显现:两面让度。知,作为一种能力,既要能识得事物内蕴规律,又要能按照规律解析处置。如此,方为周全。
知的分类
“所谓大圣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乎万物之情性者也。”(《哀公》)
这是从知的作用的角度来看的,通乎大道,应变不穷,辨乎万物,这是大圣之知,这是知的神通,这是中国智慧的最高境界。道以无的方式存在,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中国智慧坚信它的存在,道有点像规律,蕴含在事物内部左右着事物发展,这跟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实在劲儿不同,它早就知道了水面底下的暗流涌动;因此在水流不息的动态变化中,它可以应变不穷;道跟理互为表里,理是玉的纹路,是道的显示,据此可以辨乎万物。可见荀子对大圣之知的说明并非是简单的枚举和随意的罗列,也不是西方逻辑的定义或推论。荀子是顺着道和理内隐外显的理路一种思维的自然延展,堪称中国智慧的经典案例。
“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仲尼》)
这是从人的工作才能的角度来看的,是务实的知。天下之大知是治国之才。
“明达纯粹而无疵也,夫是之谓君子之知。”(《赋》)
君子之知,有三个标准:明达、纯粹、无疵。荀子曾自诩:“其知至明,循道正行。”(《尧问》)“知明”意味着人的思维清晰、判断准确,抵达一个较高的智慧之境。君子之知可以作为个性之人的修养,但荀子仍然要给自己定位到“循道正行”。
“有圣人之知者,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役夫之知者。多言则文而类,终日议其所以,言之千举万变,其统类一也:是圣人之知也。少言则径而省,论而法,若佚之以绳:是士君子之知也。其言也谄,其行也悖,其举事多悔:是小人之知也。齐给便敏而无类,杂能旁魄而无用,析速粹孰而不急,不恤是非,不论曲直,以期胜人为意,是役夫之知也。”(《性恶》)
这是从言谈的角度来区分四个层次的。言为心声,言语是思想水平表征,是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法宝,有人提出“言商”有一点道理。
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入,子曰:“赐!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颜渊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子道》)
孔子与三位学生对话,区分出了“士”、“士君子”、“明君子”之“知”和“仁”,着眼点在于对人对己的态度,偏向于人生态度,与“知”的关联不很紧密,列一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