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画纷争
家里转角有面墙,新婚新房时在墙上裱了一张我俩的结婚照,白纱碧海,相看两不厌。
近两年,时运不济,母亲从大连来,对着墙上的照片端详许久,对媳妇说,这画不好,画上有个梁,你俩被梁压住了,换了吧。
媳妇跟我说了几次,我不以为然;催急了,我竖眉瞪眼,说她迷信。总之不想麻烦。
……
今是昨非
一年来,工作之余,读书、跑步、写作、规律作息,戒电视手机,始求对抗可能的消极,后渐形成习惯,身心状态都好转起来,不夸张的说——如获新生。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人心向好,每个人都希望自塑一个最好的自己,但从来惰性干掉韧性,如内存系统老旧,重启之后,依旧卡顿死机;我的三十五岁以前,反反复复,无不如此。
其实,新生与陈习大战,无非是此念能否大过彼念,也就是对新希望,你是否怀真心揣一个“求”字。求,是一个天大的主观能动性。有求才能有得,不求怎能得?
什么是真求?真求,是向内心求索;而不是内心无所动,一心向外界求助。老生常谈的话,叫自助者天助。外界的辅助力量,只能帮衬一时;只有自觉觉醒,才能持之以恒。
人之迷惑,一因没有目标,二因没有方法。所以我们人生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能读书。圣人寥寥,世上庶几都是凡人,凡人难有自觉自醒的功力,但皆有向好之心。读书是启蒙心智,用你此生的经验过往去和先哲的道理相对比相参考,经思经考,体悟出今是昨非的原因所在。
智慧难求
我们生于现世,面临如此状况,生存资源生存空间都需要竞争才能获得,也是我们被动接受的教育导向,此两者导致我们学习读书都是偏功利,或是为了迈门槛,或是为了走捷径。这些学习都不是“求”学,而是“求”生。真心的求学,是要从读书学习中找到生活的智慧,找到人生的准则。
为学为读,之所以能“求”,实则是真心地觉自己昨日种种的“非”。有讨过之心,才能虚心空杯。因何检讨自己过失?皆因,或是对自己的标准要求,或是经过人生挫折,或是阅历所及。因此,“求”其实是个“不可求”的状态。
近日读老子庄子,读到感悟处,无处可说,随抓住媳妇说“道”,彼正看时尚剧,看我激动,耐住性子熄屏听我讲,我讲完后,其一脸不屑。面对同样的道理,我以“求”之心,她以被动之心,当然体悟不同。
人生求而不同
人生境界,岂非因一“求”字而不同?!
因“求”,而虚心空杯,研习传统,钻读圣言,转而向心,致虚守静,去甚去奢,自视自省,自控自处,化解执着,追求智慧。
无求之时,我们看传统文化、老庄智慧、禅宗修为,会觉得暮气沉沉,神神叨叨,不可理喻,那是因为我们陈见太深,私心太重,欲念太多,历世太浅,思考太少,用心太过。
因此,就有,一言不和就博然大怒,稍遇不顺就忧心重重,才遭不公则怨言满腹,刚遭逆境就畏而不前;未劳而心累,未患而心伤;井蛙洞天,短浅疏薄。
具有智慧,才会真懂得,活得累,不是世道不公,政道败落,亦不在竞争日胜,你强我弱;而是彼内心不够强大。
智慧,不是一种技能,技能勤学就会,熟能生巧;智慧,只有沉潜之时,虚心接纳、空杯体悟,才有机会悟得,要去“求”才能得。
永恒安宁
回到转角墙的照片画,媳妇三番五次要求换掉,无非是要求得一个内心的安宁。这么简单一个诉求,唾手可为,为何要以我自有的观念揣度,何苦要去阻拦?!
我们学习智慧,无非要求得一个内心的永恒安宁,这么简单一个诉求,起心之念,为何要以“我”固有的观念去揣度,何苦要去阻拦?!
遂动手撕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