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来的那段时间,每天都有人来问:你去了哪些国家?好玩吗?遇到了哪些人?
我满身是嘴也说不清楚,一拍桌子:你们等着,我写成一本书给你们看!
她从新加坡返国的那天,起晚了,跑到机场已经错过了飞机。
她身上有没有钱,电话卡也还给了朋友。无计可施,便效仿国外驴友,写了一块牌子说:
“我错过飞机了,能不能资助我再买一张机票?谢谢!”
不到半小时,已经凑够了一半的钱。
直到航站楼经理觉得奇怪而走过来,和她聊起来,觉得很有意思,又问:你想不想在机场工作?
她惊喜地点头,现场就面了试,她做了新加坡机场的地勤协调员。
不是每个20岁的女生都会有这样的勇气。
这个姑娘叫L,在厦门大学念本科,去新加坡交换的时候,有人推荐她参加名为Up with people的国际义工公益组织。
一去就是半年,辗转了七个国家二十多个城镇。
起初她害怕会因此延迟毕业,同学也都这样劝告她。
直到一个丹麦朋友奇怪地问:这难道是个问题吗?就算延迟毕业又有什么可怕的吗?
在丹麦,他们随时可以暂停学业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哪怕是单纯休息一段时间思考你的专业是不是喜欢和合适。
这帮助L下定了决心,休学半年参与那个几乎改变她人生轨迹的公益活动。
她去了墨西哥搬砖头、帮孩子们刷彩色游乐场、去和戒毒所的女性做瑜伽、开展北欧移民子弟的跨文化交流。
就像一个小型联合国,有来自26个国家的年轻人。
他们除了做义工,还常常围在一起聊天。
L记得其中有一个同伴Fady是伊拉克的难民,他们家是牙医世家,信奉基督。战争爆发后被异教迫害,做礼拜回来路上被绑架。
后来他们一家人开始逃亡,坐着大巴,路上有各种抗着枪的人检查,如果发现他,一定会当场处决。
他只能每逢关卡就躲在座位底下,他说,从来没有那么紧张过,心脏好像都停了,好像你的生命掌握在别人手上,一捏就碎。
他说得很轻巧,却是L无法想象的沉重。
在墨西哥,L还居住在了一对老夫妻家里,他们对她特别好,早上她出去的时候会给她做吃不完的便当的带上,晚上回来会在她床上放上各种小礼物。
但因为他们不会说英语,而L不会说西班牙语,他们没办法用语言沟通。即便是借助谷歌翻译,还是没办法很流畅。
L有点难过,夫妇俩突然伸出双手抱住她,那一刻,好像任何语言都不重要了。
送L走的那天,老爷爷一边开车,一边说了一句结结巴巴的英语:
等你下次过来,我们一定学会英语跟你交流。
她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那半年里L用了三个大本子写日记,每天都在接受新的思想,每天都有新的故事,每天都有新的触动。
**再多的文字好像也写不完那些体会。 **
L本科是厦门大学生物系的,她读生物系,她说本觉得探究生命的奥秘是一件很美的事情,但越往后越觉得,科学对她而言太机械。
好像喜欢一个人就是产生了什么化学反应,多了什么元素,人生放在科学的世界里,看上去是那么索然无味。
她不喜欢这样。
她想要更完整地表达生命和想法,她想去荷兰学习美术,这是她从小的愿望。
她还记得《雏菊》里全智贤在广场上、在乡野里写生的画面,好美。
“我才不想等到我老的时候望着窗外对我孙子说,奶奶一直梦想当画家呢。”
但在实现这个愿望之前,她打算出一本书。
于是她开始整理自己的旅行日记,一个人跑去泰国,住在小市井里写书稿,用了5周的时间写下第一版。那5个星期,她每天几乎只睡了3~5个小时,当她完稿时,生命让她感觉如此完整。
“当你体验过生命给予的更饱满的味道后,就不会再为名利等小甜头所挣扎了。”
每一个追逐梦想的人都是勇敢的啊。
L说,人们不过是被生活的假象压抑住了梦想和思考,他们觉得自己的想法好不切实际,周围的人甚至自己都会嘲笑自己。
他们不去做,是因为害怕后果,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可是生活不是你的敌人啊,不是随时准备伤害你的角色。跟着你的心走,会越来越充实,也许比原来循规蹈矩的结局好上千倍万倍,也未可知。
生而为人,愿你有接受意外的强大内心和执着向前的无畏勇气。
** -END-**
番外
这篇文,是十年后梦想合伙人Rachel拜托十姑娘写出来,她说L给了她很大的影响,她希望给她一个惊喜,想帮助她实现愿望。今天的二条文章是她们的故事。
L以前也在十年后上记录过自己的梦想,点击[阅读原文]就能看到她的梦想。
L整理出版的书是这本《去全世界打打杂》,她现在在曼谷工作,明年就申请去荷兰学绘画。如果你愿意了解更多她的故事,可以看看这本书。
这篇文不是广告,如果你也是这样的年轻人,我们也愿意来采访你。
愿十年后的你,都会一样坚持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