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楚辞与屈原
这几讲的主题可以说是开了中国文化浪漫与现实的先河,北有诗经,南有楚辞。
三国,汉朝,魏朝,皆受《楚辞》影响,直到清末文学家,鲁迅,都受《楚辞》影响。——木心
屈平、宋玉导清源于前,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宋书
说起楚辞,可以算是中国浪漫主义的开山之作。对后世的许多文人骚客都有深远的影响。提起楚辞自然也就绕不开屈原,可能因为我是理科生,对历史不甚了解,所以在我的印象里,中小学对我的教育中,只是在反复地,冗长地强调屈原的爱国情怀、跳江明志之类的高尚品格,独特的人格魅力。但是对于屈原的政治主张,是否为国之良策,并未涉及。倒是课外的一个语文老师说,屈原主张联合齐国,对抗秦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大背景下,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可是最后还是无奈的投江自尽......
楚辞中有一篇叫做《渔夫》,大概讲的就是屈原投江自尽,江上渔夫劝他归隐,但是屈原拒绝了,毅然决然的投入滚滚波涛之中。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夫》
初中的时候自己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为何不乘舟东去?》当时不明白为什么屈原不归隐东去,即使不能兼济天下,为何也不能独善其身。其实屈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践行了自己的理念。当然,我的观点并没有变化,如果是我,我依旧选择归隐东去,只是我明白了屈原为什么这么选择,只因为他是屈原。初中时不明白这其中蕴含的两种处世观念,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倒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怎么选都是自己的自由,旁人也不能多说什么。
初中时我从文学贡献、社会贡献等多个角度,“劝说”过屈原,劝他归隐。现在想来,不当如此,每一个个体,生命独立于世间,绝不是为了做什么贡献,也不是为了什么人类的事业,每个个体都是生命,都是宇宙的产物,他是他自己,也仅仅是他自己,他的行为只是受到宇宙定律和底层逻辑的限制,不是什么“家国情怀”之类的精神可以制约的,用现在的观念来说就是,只要不侵犯他人的利益,你的做法就都是无可厚非的,任何共同体强迫某个个体做的事情,都是不符合宇宙观念的。我现在这么认为,以后也当这么想。具体到屈原投江的事情上,也就是说,屈原投江是自己的选择,是无可厚非的,你可以说你不喜欢或喜欢这么做,但是不能直接肯定或否定这种做法,强加给他人更是不合理的行为。
春秋战国的事情,跳出来,会有很多类似的哲学思辨的魅力,在我看来,当是比单纯的文学多那么一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