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礼仪之邦,中国儒家自古倡导“以礼乐治天下”。虽然儒家的“礼法”与佛家的“戒律”一样更趋向于“制度”,与当代的“礼仪”已经有所不同,但是儒家礼数的精神对当代职场还是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的。
何为“礼”?
《礼记》:“曲礼曰:毋不敬。”
《孝经》云:“礼者,敬而已矣。”
1. “礼”的本质是内心敬意的外在表现。
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受到尊敬”是人类参与社交后的必然心理需求,古今中外亘古不变,时至今日亦不例外。特别是社交最为集中的职场,给予尊敬是职业人应有的素养,职场礼仪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在职场中表达自己的这份尊敬。
正因为礼是内心敬意的表达,因此自古“礼的形式”必然与内心情感的动向相符。例如遇到令人尊敬的长辈时起身站立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身体反应,所以《弟子规》说: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这也是为什么当代职场接待礼仪中规定遇到长者、领导需起身迎送的原因。以此类推,只要心存“敬意”,很多职场礼仪无师也能自通三分。
2. 职场礼仪中,我们首先是要关注自己的仪容仪表。
《弟子规》云:"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虽然当代职场服装的样式与古代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衣冠不整的人依旧会让人感到厌恶。当然,服装必须与自己的身份和场合相吻合,《管子•君臣下》曰:“旌之以衣服”,意思是用不同品质的衣服来表彰不同的人,其本质就是用服装来区分不同角色的人群,所以一般来说职场中穿制服是一种基本礼仪,用于表明自己的身份和位置。但是所谓“入乡随俗”,礼仪也是如此,仪容仪表必须和所在团队的文化相一致,“格格不入”也是职场上不合礼仪的地方。
3. “礼”是相互的,职场中团队所有人都有尊礼守礼的责任。
《晏子春秋》言:“上若无礼,无以使其下,下若无礼,无以事其上。”
《论语》有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作为下属,与领导相处时体会上级的意图、体谅上级的难处、保守公司的秘密、理智地对待上级批评,忠诚本分,这些是下级的“礼”。那什么是上级的“礼”呢?看到下属的付出、认可下属的努力、予以下属公正的回报,以身作则敢做敢当,这就是上级对下级最大的礼节!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作为上级,将下属当作自己的伙伴,表扬时“扬善于公堂”,批评时“规过于私室”,这是与下属沟通礼节中的不二法门。
4. 职场中最失礼之处就是打听和散播对方的错误。
《弟子规》说:“扬人恶,既是恶,疾之深,祸且作。”
《雍正王朝》一书中曾经描述一位吏部小吏任伯安,利用职务之便收罗了百官的阴私,并记录在一部《百官行述》的册子里以此要挟百官,最后的结果自然是死于非命。别人的错误哪怕属实也不能成为自己打听和散播的理由,因为这不仅和“礼者为敬”的原则背道而驰,更重要的是这将把自己推上“众矢之的”的邪路。
5. 换位思考、体谅别人
《菜根谭》说:“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
职场中与人相处,对于不得不指出的错误也应该考虑对方的感受,指出错误是为了对方有所改正,促进双方的合作效率,而不是自己发泄的途径。同时,向对方提出的要求也必须量力而行,向对方提出超过对方能力范围的要求都是不合职场礼仪的地方。
“君若无礼,则好礼者去,无礼者至。君若好礼,则有礼者至,无礼者去。”
当我们抱怨自己身边没有“助力”时,我们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古今礼仪的形式千差万别,所谓“五帝殊时, 不相沿乐, 三王异世, 不相袭礼”,职场礼仪更要注重当代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是“礼者敬矣”的宗旨是恒定的,“不敬”则为失礼,“过敬”则为谄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