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新颖,用叙事体的方式,把写作的方法和心得娓娓道来,用词质朴,言简意赅。并没有教科书的晦涩感。每个章节旨在表达一个观点,篇幅都很小,读起来没有疲劳感。虽然是近百年前作品(1931年初版),但如今拜读仍旧震耳发聩,耳目一新,虽然时隔多年,写作的心法依旧未发生变化,对于写作的方法技巧,至今仍旧受用。
或许小学只能读读故事书,高中需要更加精进的写作能力,所以这本书定位是初中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写作有非常大的帮助,初中阶段或许也正是需要打好写作基础的阶段。说来遗憾,如果我当初接触到这本书,或许会走向一条不尽相同的人生路。同样的,对于老师来说,本书也特别推荐,学习的同时反查自己的教学方式,所谓教学相长,定有好处。
总共是三十二堂课,循序渐进,综合全面,核心是写作的精髓和要义,也列举了一些实例,方便读者理解。
对于文章优劣与否,核心考究的有三点,用词、用语是否适当,每一句话的意义是否完整不累赘,意义是否连贯而相互照应。有些文章触犯这些规则,词语考究不深,用词不当,导致词不达意;有些文章内容叙述不完整,或者过分累赘,应当删繁就简、取精去粗;有些是前后相悖,自相矛盾。这三点作为文章的基础,应该要多加积累和练习。
对于研究作品,“勿只把文字当文字读,勿只从文字上去学文字”。“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重要的是是触发的功夫。要触类旁通,要举一反三,不能只局限于当前的文章之中,要通过文字理解作者背后的意图。同时也建议多读书笔记,就某些观点做深入研究分析、归纳汇总,形成小文章,算是对自己学习的总结,也避免只知其形,不知其里。
对于读书,要心眼口耳并用,不是默读,要朗读,要抑扬顿挫,要平仄分明。只有断句精确,才说明真的是理解了文章作品。在读书方面有3个重点:高低、强弱、缓急。高低是声带张弛的力度,强弱是肺部空气呼出的大小,缓急是声音与时间的关系。阅读时有升调、有降调、有快有慢、有强有弱、有平调有颤音,控制好节奏和阅读方法,才能给听众带来愉悦。
除了读书写作方法,作者只明示当今时代的一些问题。比如对于文学史解读类图书,学生应该如何选择。对于文学,首要应该阅读经典,再阅读解说、注解一类的书,否则只会被解说断章取义。所以要先要接触文学作品,才能阅读文学史类解说。另外,也对“应用之作、习作、创作”的关系,以及当下学生的问题做了强调,应用之作就是为了某种目的应付之作,学习之作是为了学业而进行的写作,创作是融会贯通、立意新颖的优秀作品。当代学生却本末倒置,以为人人都能当创作家,反而忽略习作的重要性。比如学习绘画的学生,厌恶写生,只知一味胡乱涂鸦,学习写作的学生,厌恶命题作文,一味考究小说诗歌,这都是不可取的,学习应当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知识或技巧,不能只在书本中,应该在脑子里,应该在精巧的笔头间,应该泛化到文章作品中。这样知识才不仅仅是书本中的文字,而是融入到自己血液中的精华。重中之重,就是理论加实践,很遗憾,我已经过了这个年纪,对于尚在求学的莘莘学子来说,多学习,多实践,把没有生命的文字赋予生命,让它们和我们一样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