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也不是很小,大约从十几岁数到二十几岁,总有七八年十年左右的日子,住在平原地带模样大致相同的一个小镇上。一个人给予故乡的概念,取决于这个人当下生活范围的远近距离,目及之内。比如现在的我,生活在时光缓慢平静如水的小县城,心目中的故乡也就是相隔二十多里的小镇,和它所管辖的小村庄。并不遥远,触手可及的距离。
那时候居住的小镇,有一座很古老的塔,瘦俏挺拔,高高耸立。据说是宋代名寺兴国寺的镇寺宝塔,年代久远。小镇的人们对于它的历史并不好奇与深究,仿佛它和路边生长的树木没什么两样,一样的立在那里罢了。
它有青灰色的塔身,隔远望略带灰黑的凝重色彩。硕大条形的青砖紧密排列堆砌,砖与砖的缝隙边缘已经风化成柔和的圆弧形状,大风吹过会有细小粉末飘落。
小时候跟小伙伴们比赛憋气,会数一段长长的歌谣,看谁能用一口气数完塔的层数。是这样唱“梁村塔,十三层,步蹬步蹬一层,步蹬步蹬二层,步蹬步蹬三层……”不能喘气,一直数到十三层才算胜利。我往往数到十层便面红耳胀,弯腰跺脚也不能数完。
很难想像,那些千百年前,布衣粗食的工匠们,是如何建造出这座高达四五十米高的宝塔,要有足够的持久耐力与信仰。是的,信仰。古时候人们多有信仰,比如佛教。会留存下亭宇楼阁,宝塔寺庙。后人才得以有寄放灵魂的所在。
而现代人,只会建盖粗劣的钢筋水泥楼房,看似坚固持久。二十年竟会轰然倒塌。
塔的北边,相距十米远,有一棵更为古老的槐树,枝干苍劲,畅茂繁盛。历史记载为唐代僧人所植。“唐槐宋塔”,南北相依,守望千年。
但如今依旧青翠葱茏的唐槐,仅仅是倚靠残缺的一片树皮生息不止。我没见过它粗壮完整的样子,小镇上很多人也没有见过。很多年前一场无端由的大火,将一棵风雨中伫立千年的大树烧成朽木一般。
谁都没有想到,春风复苏时节,枯竭的枝干竟然冒出新鲜的嫩芽。躯体的残缺也不能阻挡它生的希望,一段树皮,足以生存。它是有灵性的树,应当万年不枯。
有一个夏天,大约是在傍晚,沿塔北的小路散步。这是曾经的他给我的一个美好瞬间。站在塔底仰面上看,仿佛要倾倒而下的塔身,带有某种神秘感,震住了年轻的心。塔身北侧,距离地面大约三米的位置,留有一个半圆小门。早听人说可以由此入塔,此刻,心生向往。于是决定上塔。
究竟用什么方法爬进塔的,已经想不起来。塔里面阴暗暗的,寂静无声。我们大口呼吸都不敢。手臂触及到的大块青砖上刻满杂乱的字迹,一些姓名和当时激情而留的誓言。也有调皮鬼刻下豪言壮语。脚下布满堆积的破碎砖头和泥土,传说中的地宫在下深埋。抬头往上可以看到盘旋而上的窄小台阶,蹬着它可以到达塔顶。悬空般的台阶,扶摇直上,恐怕无人敢于前行。
空气中充满神圣与敬畏的气息。抚摸每一块时光穿透的巨大青砖,仿佛连接到千年前时空沉稳清晰的脉搏,隔世而存。
现在的“唐槐宋塔”,几经修缮,它们在更大程度上得以永存,或者说存在更长久。但是总有什么,渐渐消失。像那从前可以随时攀爬而上的塔门,被加了门板,上了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