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畅想脸)
工作已收尾,但为了预防突发紧急事件决定还是坚持多上班几天。人们常常会迷失在盲目被动的工作状态中,会觉得只有忙碌才是价值的体现。其实这有点自欺欺人哈,真正伟大的价值都不是在盲目的劳作中创造出来的,那些创造巨大价值的大咖们或许会很紧凑的劳作,但那肯定也是在自己适应的节奏内充满热忱的劳作,是从愉悦/平和/坚定的过程去到一个充满期待的未来。好好体会一下我们在做一件自己真心喜欢的事情时是不是也一样呢。自从知道这个道理后,我开始试图把自己从盲目被动的劳作中拉扯出来。但因为我性格的原因一直做得不好,常常会有看到大家都在忙碌自己于心不忍和闲得不自在的感觉,而跑过去帮忙,事后又会苦恼,这其实也是没有认清坚定相信自己的价值导致的。作为一个想带领大家做得更好走得更远的人,似乎需要很多的时间沉下心来好好想想未来方向和办事策略,特别是像我这么笨(反应迟钝常去做丢西瓜捡芝麻的事)的人尤其需要。所以啊,修炼的道路都不会很容易的,明白一个道理可能只需要一分钟,但是把它贯彻落实却可能需要一生的努力和坚持。不过没关系,只要我们能一天比一天做得好一点点就是值得开心的事。
因为今天是真的闲,正好看到一本同事放在公司的书,励志类的书,纯鸡汤,哈哈。换平时我一定没耐心看,但今天眼睛水肿,不想看屏幕,而这是公司唯一的纸质书。带着打发时间的心态翻开它,又带着坚持看完一本书的决心翻完它,发现其实也挺有意思的,因为作者是一个我熟知的创业者,这本书正是他在创业路上十年间零零散散写下的一些记录和感悟,再根据不同的主题集结成书。我喜欢这种经由时间积累下的东西,我觉得这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从这类时间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实中的这个人当初是什么样子的,又是如何一点点成长起来的。就是可以让我们用结果导向的去学习一些东西,通过结果导向学来的知识会让人更踏实和笃定(当然是相对的哈)。我想如果我不带偏见可能收获会更大。于是又认真的看一遍,不是自己的书不能在书上涂写,就顺便做了摘抄记录了一些想法,200多页的书摘抄到一半的时候就是四张纸了。我喜欢这种一本书被自己读薄的感觉,像是做了大保洁,得到的喜悦是一样一样的,而且这是我攻略一本书的必经之路。如果是简单的翻阅,哪怕看得再认真,不做笔记,不摘录,那过一段时间我就会觉得这本书像没读过一样,会感觉之前看书的时间白花了,如果是晦涩的书可能还会有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挫败感(哭笑脸)。所以做笔记是很好的精简法,摘抄还有助于记忆消化。对我来说如果要彻底消化还需要两个步骤,摘抄下来之后复习一遍(这时就简单多了,就几张纸的量),再通过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做一个断舍离的大整理,把几张纸的摘录和想法浓缩到一张a4纸上(一张a4纸能解决的坚决不用第二张)这样会更方面记忆和复习。据科学家说我们的左脑负责:文字,逻辑,数字,顺利线性感和列表类,而右脑负责:节奏,空间感,格式塔,想象,色彩和维度类,左右脑的智力功能不一样,我们习惯单向使用左脑或者右脑。事实证明人们如果能同时使用左右脑来处理一件事情的话,那记忆将更深刻,因为关联多了嘛。我把一本书用自己的理解去做一次断舍离记在一张a4纸上这个办法就是可以让我们同时运用左右脑来处理这篇信息的关键。因为一张纸的内容可以给我们一个整体的画面感,如果做成思维导图的话效果更佳,如此就是文字和画面左脑和右脑的双重加固了。把a4纸用活页夹保存好,某天你想运用或者复习这本书的时候,看一看这张a4纸就好啦,经典除外,毕竟经典有常读常新的可能。嗯,明天就去完成这本书剩下部分的摘录以及a4纸内的断舍离。
这个消化书籍的办法不是我自创的,是经过好多大咖的推荐和分享,再经过自己简化而来的,也已经有人把这个办法更系统和逻辑化的写成了一本书。书名是《快速阅读》作者 [英]东尼·博赞 ,还有一本书也很值得读《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个美国作家写的,名字太长懒得去复制了,不过这本书很火,应该很多人都看过或听过,薄薄的一本很容易看完。
好吧,叨叨完啦,去运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