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准备在下周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了。我可能已经和青年教师有很大的鸿沟,因为我发现我真的有些看不懂现在的年轻人了,我对于他们的埋怨也有些“怨言”。
第一,埋怨学校安排创城工作、副班主任工作、监考工作等,不想加班,不想做这些讲台之外的事,认为这些都是杂事,不在自己工作范畴之内,自己有理由拒绝。我也坦言,我也不喜欢这些强加的额外工作,但是身在体制之内,你在安享体制的保护的同时,就必须接受这些安排体制。
第二,埋怨教师职业工作量大,工资水平低。我相信你现在没有辞职,是因为这个职业依然可以满足你的一部分需求,被动接受也是一种接受,不是吗?我也不否认这样的观点,这是事实。如果没有一点工资之外的追求,比如真的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价值,要不然,你是坚持不到退休的,即使咬牙坚持,也是对你的身心极其不利的,因为你是在坐牢。
第三,不愿意和同组年纪大的老师在一起探讨问题,更不愿与他们联络感情。可能自认为自己文凭好,学历高,看不起这些“土老帽”老师,也不愿认可他们“老土”的思想观念。但是知识水平不等于教学水平,能站稳讲台,站好讲台,他们更有发言权。如果你想要和同龄人更多交流,工作之余一起吃饭,一起玩耍,交流感情,也没有问题,只是不要用“怨言”引起“怨言”,让自己活在负能量圈里。
其实,没有哪一份工作,可以让你百分之百满意。对于一份工作有没有价值,或者有哪些价值,哪些地方满意,哪些地方不满意,我们需要有一些评估手段。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是斯坦福大学的比尔·博内特和戴夫·伊万斯教授的一本书,旨在用设计思维帮助人们设计自己的人生,找到自己的工作定位。
书中提醒我们如何“诊断”我们的工作?作者提供了一个工具,叫做美好时光日志,就是在本子上记下两个状态:你的能量波动和心流体验。
首先是能量波动。我们每天从事的各种活动,无论是体力的还是脑力的,都在消耗我们的能量,不一样的是,一些活动会让我们感觉得到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
比如你喜欢写作,那么当你写完一篇文章时,获得的成就感与喜悦就大于你为了写作消耗的能量,这时你会感觉自己心情愉快、精力充沛。以这个为指标,看看哪些事能让你感觉能量充沛,哪些事你得咬着牙才能坚持。
其次是心流体验。当我们因为某项活动处在心流状态时,我们会感到时间似乎静止了,或者完全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同时感到极度地兴奋和狂喜,但又表现得很冷静。无论从事体力活动,还是脑力活动,我们都有可能进入心流状态。用心观察并记录心流体验,这是找到方向的重要指标。
使用美好时光日志这个工具,能比较容易地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书中有个例子,作者有个客户叫迈克尔,是一名土木工程师。他的事业很成功,但是却感觉生活很无聊,焦躁不安,感觉工作让他很痛苦。在向作者咨询后,他开始记录“美好时光日志”,通过时刻关注自己,他意识到,当他处理困难复杂的工程时,他充满了活力,也非常投入。但是当他在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会痛苦不堪。搞清楚这点后,他发现自己并不厌烦现在的工作,只是想要单独工作的时间多一些。他还为自己的工作找到了一个意义,就是用更安全的工程设施挽救人们的性命。现在他增加了单独工作的时间,工作的意义也给了他明确的方向。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我们说“我不喜欢一份工作”时,可能其实我们指的是工作中的某一部分。如果你觉得现在的工作令你感到不开心,可以试试记录“美好时光日志”。找到能激发你的事,调整自己的重心,然后给它赋予意义。
当然,我们工作的意义不应该是外界所给予的所谓“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的意义,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的,这不仅仅是我们谋生的手段,也是我们影响、帮助学生走向好的未来的途径。
而我们要怎样设计自己未来工作的发展方向?作者介绍了一种“奥德赛计划”。《奥德赛》是古希腊大诗人荷马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主人公在海上漂流的故事,荷马借此隐喻人生就如同一场探险。
为了使这段旅程不会迷失方向,作者建议要想出三个版本的奥德赛计划。
第一个版本,你现在能做什么?有什么事情是你现在想到就激动的?你可以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怎么做这件事?
第二个版本,如果你失去现在的工作,你想从事什么新工作?你现在拥有怎样的相关技能?
第三个版本,在你有时间,有精力,有钱的情况下你想做什么工作?虽然这是一种设想,但是也能让你发现对自己来说真正重要的事情。
杨绛先生百岁感言:“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路,是自己选的,也是自己走的,真正值得一走的路往往都不是“好走的路”,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走好选择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