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理论

我们现在思考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每个人生活中都会接触到小孩,孩子都会很喜欢玩具。请想一下,你在生活中是否有办法让小孩放弃玩儿他们最喜欢的玩具。


是温柔的劝阻吗?这大概是没有用的,小孩会继续抱着自己心爱的玩具。惩罚警告有用吗?轻罚还是重罚呢?通过“禁玩玩具”实验,发现受到轻罚警告的孩子对禁玩玩具的喜爱程度明显低于先前。而受到重罚警告的孩子则没有变化。


孩子们之所以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不是因为某个大人告诉他们不能这样做,而是因为他们进行了自我说服。


这一范式可以运用到儿童培养的其他领域,在我们对小孩子没招儿时,大家不妨可以试一下。


虽然实验结果证明了他的假设,但是有关高影响实验的伦理问题却受到了强烈的质疑。


在这里,阿伦森通过实验回答了为什么人们会彼此喜欢或相互厌恶。现在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原因。


想象一下,假如你同时遇到A、B、C、D四人 。


A和你初次交往就一直说你是一个聪明,大方,有礼的人。

B一直认为你是粗鲁、野蛮的人。

C初次和你交往时,由于不了解你,他对你的评价是负面的。但是随着慢慢的接触,他发现你是一个聪明善良的人。

D则是与C相反。

你会更喜欢谁呢?阿伦森的实验结果告诉我们,我们会更喜欢C,当然我们也会更厌恶D。

因为C一开始不喜欢我,但是随着对我了解的加深,喜爱程度慢慢增加,这对于我来说,更胜于天天夸我,因为其间有盈利。

相反,与D的相处,则是有所亏损。阿伦森将这一理论称为人际吸引的得失理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